学院新闻

中国高端戏曲人才培养的摇篮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栏目导航
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第八届京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圆满闭幕

2019年5月19日,以“京剧文献的发掘、整理与研究”为主题的第八届京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圆满闭幕。闭幕式由中国戏曲学院科研处处长李威主持,中国戏曲学院党委书记龚裕、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傅谨与海内外近百位专家学者一起听取了大会各组召集人的汇报研讨情况和部分专家的发言。

闭幕式上,“著作、报刊、日记中的京剧文献发掘、整理与研究”“域外京剧文献发掘、整理与研究”“清宫文献发掘、整理与研究”“京剧脚色、行当、流派文献发掘、整理与研究”“京剧音乐、舞美、唱片文献发掘、整理与研究”等六个分会场的召集人邹元江、朱栋霖、周丽娟、赵建新、秦华生、邱国明分别就各组研讨的情况作了汇报,并就京剧文献研究与当下舞台实践的关系、历史文献的发掘整理与现实资料的及时保护等问题做了总结发言。

分组召集人汇报结束后,英国利兹大学李如茹、天津市艺术研究所杨秀玲、学苑出版社副社长潘占伟分别作了主题发言。李如茹以《找回了一所消失已久的民国戏校:北平市私立中国高级戏曲职业学校(中华戏校)》为题,向与会者展示了其近十年来潜心搜集中国第一所戏曲学校档案的成果。她认为,文献档案的属性并非纯然客观,也体现了创建者的主观意图和选择取向,理解阐释这些文献,不但是在重建历史情境,也是对未来的反应和责任。杨秀玲以《<大公报>视野下京剧文献的记录与研究价值》为题进行发言。她指出,在20世纪上半叶,《大公报》对京剧艺术的关注涵盖了剧本、剧艺、剧班、剧史、剧场等诸多方面,发掘整理《大公报》刊载的京剧史料,对研究京剧艺术在天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潘占伟则介绍了学苑出版社近20年来致力于京剧文献出版方面的诸多实绩,并就该社的文献出版风格、体裁种类及未来方向为与会专家做了汇报。

专家发言环节之后,傅谨教授就大会的主要议题做了全面学术总结。傅谨认为,在前七届京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的基础上,第八届会议又呈现出新的面貌和特点。首先,参会代表中青年学者数量渐多,这表明京剧学研究领域内学术梯队的建设渐趋良性,学者间的代际传承基本实现。良性的学术梯队将进一步巩固京剧文献研究在整个戏曲研究中的前沿地位,在不断推动京剧艺术研究更趋深入的基础上,也必将全面带动全国范围内地方剧种的研究。其次,文献研究应该秉持加工整理、宁滥勿缺、名从主人的三个基本原则。文献史料只有经过标点、注释、比对等加工整理的过程,才能真正触摸到原始文献隐含的学术肌理和脉络,整理者才能真正转换为专业研究者,这是优秀学者的必经过程。在钩沉发掘材料的过程中,要宜“宽”不宜“窄”,宜“松”不宜“紧”,要本着为研究者提供更多视角和资料的基础上,宁滥勿缺。当文献资料中出现错讹、矛盾时,要少主观评断,多客观呈现,尊重文献作者的原始文字。第三,此届研讨会呈现广普化趋势。第八届京剧学国际研讨会立足文献资料的发掘、整理和研究,是原点和根基的回归,是京剧学研究的重新出发。以京剧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为基础,他期待第九届京剧学国际研讨会上有更多的优秀成果出现。

在大会的闭幕致辞中,龚裕书记首先感谢海内外京剧学专家的与会,并祝贺研讨会圆满完成了各项议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说,三天以来,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围绕与“京剧文献的发掘、整理与研究”相关的六个议题展开研讨,先后有十六位学者做了大会发言,六个分会场的学者做了学术交流,可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文献的发掘、整理与研究,是一个学科的奠基工程,也是一个学科成熟的标志。中国戏曲学院主办此次研讨会,是为当下京剧文献的学术整理与研究提供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大会取得的众多成果必定会在今后的京剧学研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龚裕书记强调,京剧文献的发掘、整理与研究一定要与当下的京剧舞台实践紧密结合。新的史料文献只有充分适用于当下,为解决时代问题服务,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可喜的是,他注意到很多与会专家在研讨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他认为,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大数据、互联网、融媒体等为研究工具的提升提供了便利条件,也促进了京剧文献整理与研究的发展和进一步成熟。相信京剧学以此为起点,必将具有更加广阔的视野、更为崭新的角度和更为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