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中国高端戏曲人才培养的摇篮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栏目导航
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我院创排作品《无事生非》享誉第四届中国豫剧节

9月2日,第四届中国豫剧节参演剧目——实验豫剧《无事生非》在我院大剧场上演。96岁高龄的豫剧大师马金凤、我院党委书记龚裕,中央戏剧学院原院长、戏剧教育家徐晓钟,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原司长康式召、国家话剧院著名表演艺术家李法曾、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廖奔,中国戏曲学院原副院长赵景勃、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中国戏剧》原主编赓续华、《光明日报》高级记者苏丽萍、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原所长刘彦君,河南豫剧院党委书记汪荃珍、副书记吕青、副院长丁建英、河南省越调剧团团长申小梅、河南省曲剧团团长常松、书记陈勇、鹤壁市豫剧院院长金不换、著名剧作家齐飞、扬州市文广新局副局长、“扬剧王子”李政成,我院副院长冉常建、学术委员会主任傅谨、戏文系主任谢柏梁、艺术实践管理处(中心)处长张尧等与我院师生共同观看了演出。

我院表演系师生创作的实验豫剧《无事生非》移植于黄梅戏的同名剧本。在尊重莎士比亚原作精神的基础上,首先在音乐上做了由南方剧种黄梅戏的曲牌体到北方剧种豫剧板腔体的转变。由零散的黄梅小调转为豫剧大段的抒情宣叙,运用板式丰富的音乐唱腔表达莎翁剧作语言的性格化以及动作性特征。在表演形式上,充分挖掘歌舞空间,以中国戏曲载歌载舞的形式,表现剧中人物的意志、欲望、内心冲突。

该剧由我院表演系主任王绍军教授担任总导演,蒋洪广老师担任导演;音乐系教授左奇伟等担任该剧的唱腔设计和音乐设计,该剧的舞美设计、服装设计和灯光设计均由我院舞美系教师魏玮、张弓长和我院校友刘鹏担任;剧中舞蹈设计和武打设计由表演系教师江冰、董梦克和衣麟分别担任。剧种人物分别由表演系研究生和多剧种、舞蹈、形体本科班的同学担任。演出当晚剧场座无虚席,观众对同学们精彩的表演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

演出后根据豫剧节的要求组织了专家研讨会,会议由艺术实践管理处处长张尧主持,我院副院长冉常建同所有主创人员参加会议。冉院长指出,学院办多剧种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开拓创新,此次表演系遴选、创作了莎士比亚这样一个作品作为第四届中国豫剧节的参演剧目,是希望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向西方的人文精神、美学精神进行拓展,让我们的学生学习传统艺术的同时能够接触到、吸收到西方文化的一些养分。

徐晓钟教授认为:“这台戏是莎士比亚的著名喜剧,由中国戏曲学院的老师、同学们来再次改编、呈现它,这种教学的视点很高,胸怀很宽阔。体现了中国戏曲学院的教学水平和指导思想,对教学实践的重视,体现了中国文联所倡导的“中国传统艺术的境界和戏曲的现代性的有机结合。”以现代精神来集合传统气象,推动了教学实践在传统艺术精神与全球文化汇流中去自觉地吸取,去主动地创造,在坚定文化自信,坚守文化传承中开拓创新。”康式昭老司长认为:“国戏又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把世界名著改编成中国戏曲,中国化、戏曲化再加上豫剧化的表现尤为精彩;”李法曾老师表示:“改编这样的剧目,难度很大,从舞台呈现上来看这出戏经过加工是中国的,是豫剧的,讲述了生动的故事,且导演手法独具匠心,呈现了较高的水平”;廖奔主席表示:“这台戏借莎士比亚喜剧的智慧弥补了我们当下戏剧舞台喜剧的稀缺,特别是戏曲舞台喜剧的稀缺。取得这样的成果值得祝贺;”赵景勃教授指出:“这出剧目满台青春,满台清新。看到这样的成就令人感到欣慰。从本次演出,也看到了我院多剧种教学取得的成绩;”王馗所长表示:“这一部戏让我们看到了戏曲学院表演系师生的创造力,在校生能参与这样的演出意义非凡。研讨会上几位老师讲到“东张西望”,恰恰是站在很高的高地上来进行创作。中国戏曲学院通过改编西方经典的方式,来充实整个豫剧或者是中国戏曲的剧目,我觉得这一点上是很有独到的创作视角,而且这也是一个进行艺术提高很重要的视角;”赓续华主编表示:“这出喜剧满台的青春,让人艳羡。内容与形式结合巧妙。这出戏不但提升了同学们的实践能力,同时还开拓了他们的艺术视野;”苏丽萍记者表示:“这个戏非常地中国化,虽然剧中没有交代具体的朝代,但是看来极为合乎时宜。唱词念白押韵、音乐优美,即便没有看过原著,通过观剧也能深刻体会到其内涵;”刘彦君老师表示:“看到舞台上的表演,听了优美的旋律,使观众也有参与其中的冲动。通过同学们的表演,感受到戏曲的未来是属于这批年轻人的。”河南豫剧院党委书记汪荃珍作为主办发代表发言,对本剧的艺术成绩作了充分的肯定,对国戏多年来在多剧种特别是在豫剧人才培养方面所做的努力与贡献表示感谢。

该剧总导演王绍军教授提出了“东张西望”、“融会贯通”、“优势互补”、“水乳交融”的四点创作主张。通过打造这台青春靓丽、带有学术探索性的莎翁戏剧,给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的研究生和多剧种本科班的学生们提供一个探索运用中国戏曲艺术演绎世界戏剧经典的平台,探索东西方戏剧艺术由形式到内容的融合,以此向这位伟大的戏剧家致以崇高的敬意,并以此剧作为中国戏曲学院参加第四届中国豫剧节的参演剧目。通过实践平台的打造,让同学们能够夯实传统技能,提高人物的创造能力,做到学以致用、学有所用,为将来走向社会,拓宽戏路奠定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