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中国高端戏曲人才培养的摇篮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栏目导航
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民国胡琴邂逅中国国家博物馆——2020北京·中国弓弦艺术节特色活动成功举办

12月19日上午,2020北京·中国弓弦艺术节特色活动《百年回响——民国胡琴展演与品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学术报告厅落座观众的期待中开场。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宋飞、来自上海的胡琴收藏家蒋国粹、上海大龢堂乐器文化工作室艺术总监沈正国、上海音乐学院汝艺教授、著名二胡演奏家周维先生共同成为本次讲座的主讲人与现场演示嘉宾。

穿越时空,人琴合一

讲座中的主角之一——20把民国胡琴,究竟具有哪些不同凡响的魅力呢?宋飞教授首先与大家分享了真实的经历与感受:约20多年前开始对孙文明先生的作品进行研究,三年多的反复揣摩,愈发认为应该有一种深邃古朴的声音才能诠释和表达,便一路寻访到一把老胡琴,随后在录制专辑时,获得了理想的阐释效果。在此过程中,逐步体验到了一种从“搀扶耄耋老人”到“相扶相伴”再到“相依、倾诉与倾听”,进而进入人与胡琴的对话、沟通、交流的阶段。在这样的层层体验中,似乎跨越、超越了时空界隔,感受到老胡琴的独有魅力。

琴中藏史,弦中留声

民国时期是中国弓弦乐器发展的重要阶段,而这些出现在国博学术报告厅讲台上的民国胡琴,琴头形制多种多样,有的呈现吉他琴头倾向的造型,有的则有着小提琴琴头的模样,还有各式各样的龙形、如意造型的琴头等。沈正国先生也特别提及到,在学习制作胡琴技术的经历中,师傅曾经非常重视对雕刻各式龙头的技术传承。原来,这琴头的身姿变化,背后不仅是民国时期中西文化交汇融合发展的历史记忆,还有制琴技术的延续与传承。

蒋国粹先生酷爱民国胡琴,在将近半个世纪的收藏生涯当中,先后与百余把胡琴有着不解之缘。藏琴、品琴、拉琴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蒋先生谈到,老胡琴的音色非常特殊,表现力很强。声音也是一种历史记忆,如同老酒,愈陈愈有味道,这味道便是经历过历史风霜沉淀、发酵而来的,醇厚、浓郁、沧桑却又充满智慧,这正是历史声音的遗存。

琴声寻根,世纪回响

为了让观众们更直观的感受老胡琴音色的魅力,讲座现场播放了黑胶唱片中的《弹乐》以及《熏风曲》片段,几位演奏家分别献艺:汝艺教授演奏了作品《春秋会》,宋飞教授演奏了《二泉映月》和《听松》,周维先生演奏了作品《月夜》,周维和宋飞即兴合作演奏江南丝竹《行街》。

从发展的角度说,民国胡琴的形制、声音、弦制等,都是当代弓弦艺术的文化之“根”。在这次活动中,不同形制,甚至琴弦质地也完全不同的老胡琴的特质琴声,响彻在21世纪的国博剧场的讲台,这是一场跨越历史时空的琴声寻根之旅。相信这其中的世纪回响,会成为每一位在场观众心中的美好文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