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科研与研究生工作处创新剧目《临川四梦》之《牡丹亭》赴乌镇公演
2014年11月2日——3日,我院科研与研究生工作处创新剧目戏曲舞剧《临川四梦》之《牡丹亭》,受“第二届乌镇戏剧节”组委会的邀请赴乌镇进行了为期两天的演出。
烟雨江南,水墨天地。白墙黑瓦绿水,青石老桥野藤,乌镇这种静默中蕴含着古韵的气质与戏曲舞剧的优美灵动在河水与白莲塔的衬托下显得相得益彰又交相辉映。
此次戏曲舞剧《临川四梦》之《牡丹亭》的演出在演出方式上进行了很大的创新,实现了该剧组成员对“环境戏剧”的理解。这首先体现在演出场地的遴选上,刚到达乌镇,剧组所有人员便很快进入了工作状态,在戏剧节组委会工作人员的带领下遴选演出场地、熟悉演出环境、敲定演出时间和场次、提交技术清单等,在遴选场地过程中,组委会工作人员为剧组人员仔细讲解了每一个场地的历史、特征及意义,剧组人员一边认真做着记录,一边讨论着每一个具体演出场地与《牡丹亭》的契合度以及限制条件,甚至会从不同的角度考虑现场观众的观看和审美,最终,经过两个小时的激烈讨论,《牡丹亭》的演出场地确定为乌镇西栅白莲寺前的“圆场”上,剧组人员一致认为:一方面,这个场地会让观众有一种“场”的概念,即明显的表演区域概念,演出过程中不会被观众的随意走动破坏表演的完整性和整体性;另一方满,这个“圆场”在一定程度上像极了“后花园”的形制,会让观众在欣赏演出的同时又有身临剧中的意象。
演出场地确定之后,剧组导演带领演员进行了现场走位与彩排,其他部门的人员也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工作:化妆造型部门开始清点演员演出的服装、头面及相关化妆工具;音乐部门进行着协调音响等工作、道具部门检查并摆放道具……
在紧张而热烈的气氛中,戏曲舞剧《临川四梦》之《牡丹亭》剧组的所有工作人员为第二天的演出做好了准备工作。这时,乌镇里各种造型的灯笼已经依次点亮,氤氲灯光下美丽的乌镇让大家忘却了一天的舟车劳顿与准备工作中的疲累,大家开始在心里默默期待着《牡丹亭》的精彩上演。
由于前期工作的充分准备,接下来两天四场的演出非常顺利,工作人员配合的默契十足、演员诠释的精彩到位、观众欣赏的如痴如醉,同时戏曲舞剧《临川四梦》之《牡丹亭》还得到了“第二届乌镇戏剧节”组委会领导的高度认可,在第二场的演出中为该剧目特意安排了全程拍摄,组委会特邀媒体“凤凰网”的记者对演出进行了跟踪记录,同时该剧目获得了“第二届乌镇戏剧节”嘉年华版块“最受观众欢迎奖”的评奖资格。
演出结束后,许多观众来到休息室与剧组人员进行交流。观众们纷纷表示,戏曲舞剧是一个很新颖的题材,让他们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此次对原版昆曲《牡丹亭》的创新改编不仅把传统昆曲中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而且将中国古典舞的元素也运用得恰到好处,让观众赞不绝口。其中,台湾大学文学院戏剧学系的林教授与美国华人票房文化传播公司的李老师纷纷鼓励剧组人员,如果有机会要多多做一些交流演出。
之后,剧组人员受邀参加了“第二届乌镇戏剧节”的特色项目“长街宴”,受邀的表演团队围坐在摆放于乌镇巷道中的方桌上,品尝了当地的美食,感受了当地的人文情怀,并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其他演出团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沟通,增进了了解。
这一次的乌镇戏剧节受邀演出让创新剧目戏曲舞剧《临川四梦》整个团队都受益匪浅,他们不仅在演出形式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创新,又在外景演出工作中进行了经验积累,为日后戏曲舞剧《临川四梦》的继续推广演出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最后,附上戏曲舞剧《临川四梦》编剧之一的姬超为此次《牡丹亭》赴演“第二届乌镇戏剧节”所做的藏头诗一首作为此次演出顺利结束的圆满句号。
临河靠塔面莲花,
川渟岳峙赏吴娃。
四日舟车同甘苦,
梦里长街醉人家。
川渟岳峙:人山人海;吴娃:美女。《江淹. 空青赋》处之夏姬,岳之西施。赵飞燕后,秦越吴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