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中国高端戏曲人才培养的摇篮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栏目导航
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十二五”中期成果之四】科研创作稳步推进 传承戏曲特色文化

建成戏曲理论研究中心是我院建设“三个中心”的目标之一。加强科研创作,深入探索和把握戏曲艺术的独特规律,有利于更好地反哺教学,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重视学术团队建设。学院尝试以项目制方式,加强学术团队建设。2011年至今,学院建成院内学术团队4个(京剧学研究、中国传统艺术的当代审美价值、京剧新剧目创作模式研究、戏曲形体档子研究),科研团队4个(多剧种表演研究、戏曲研究与协作、戏曲导演研究、戏曲舞台美术研究)。

科研立项增长迅速,已有两项获奖。2011年以来,全院各类科研项目累计达到157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项,省部级立项6项,市教委系统立项80项,院级项目68项。目前已有两项获奖。傅谨教授的《薪火相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获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冉常建教授的《表意主义戏剧---中国戏曲本质论》获北京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学术研究机构建设稳步推进,建成部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011年以来,我院建成院级学术研究机构6个,分别是:中国喜剧美学研究所、跨文化交流与管理研究所、戏曲与舞蹈研究所、中国民族艺术传承与传播协同创新中心、梅兰芳艺术研究中心、北京戏曲文化研究基地。这些机构的建立,为科研工作更好地开展搭建了有效的平台。2013年,我院建设的“北京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基地”入选北京市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将会更深入地开展戏曲理论研究,通过科研成果反哺人才培养,更好地为人文北京建设服务。

艺术创作展现水平。结合教学实践进行艺术创作与研究,是我院人才培养与科研相结合的有效方式。三年来学院创排了《还魂三叠》《长征组歌》《梅兰霓裳》等剧目;导演系的《潘金莲》《迷雾》《秀才与刽子手》在内地及香港等多地巡演并获各类奖项,产生良好社会反响;表演系的毕业大戏《天颜》和戏曲形体剧《寻》进行公演;音乐系的戏曲新伴奏模式研究与戏曲院团合作演出获文华剧目奖,并举办专场汇报开展研讨;我院独立制作的新创剧目《梁祝》已进入创排阶段。学院坚持鼓励教师进行艺术创作,在2013年第十届艺术节上,我院共有18位教师参与了16台剧目的有关创作并荣获多种奖项,其中7位教师获文华单项奖,全面展现了我院教师队伍较高的实践创作水平。

纵观“十二五”规划三年来学院的发展,显示出了向规划设计的目标扎实推进的良好趋势。与此同时,随着学院的快速发展,我院信息资源建设扎实推进,数字校园示范建设工作进展顺利,各方面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为教学科研创作等工作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在这次“十二五”中期调研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如各教学单位发展不够均衡,各系部联合实践机制有待完善等。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全院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将继续按照“十二五”规划的目标,迎难而上,针对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强基础重内涵,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科研创作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担负起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发展的使命。脚踏实地向“建设民族特色鲜明、国内水准一流、国际影响广泛的戏曲艺术大学”的总体发展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