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教部举办非遗传承校建设暨戏曲进课堂教学成果研讨会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指示精神,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校建设,巩固和发展戏曲进课堂工作成果,2013年1月8日,中国戏曲学院继续教育部、戏曲艺术教育中心在北京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校建设暨戏曲进课堂教学成果研讨会”。研讨会主要分两个议题:一是听取专家对继续教育部所编纂的京剧进课堂指导教材的意见与建议;二是讨论《北京市中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校评定指标体系》。中国戏曲学院党委副书记李世英,学院老专家赵景勃、张关正、郑重华、李文才、谯翠蓉、李树萍、李崇林、费玉平,学院继续教育部副主任姚志强,北方昆曲剧院编剧王若皓,继续教育部教师宋晓强等出席会议并参加讨论。
会议由姚志强副主任、项目部负责人徐璟主持并发言,他们首先对各位专家百忙之中赶来参会表示感谢,希望各位专家畅所欲言,并对会议将展开研讨的两项议题的背景、意义、内容等方面进行了说明。
在京剧进课堂指导教材研讨议程中,赵景勃老师表示,编纂这样一部教材可谓意义深远,对京剧普及会起到巨大作用。同时他提出,京剧进课堂不能停留在学演学唱的技术层面,更要渗透戏曲文化和育人功能,使戏曲进课堂走向深化。郑重华老师表示,看到教材初稿后感到惊喜,继续教育部的此项工作是对戏曲进课堂工作如虎添翼的大好事。同时,他指出京剧艺术和学生的中介是教师,教材编写还需注重发挥教师的作用,要处理好师生之间的教与学的关系;张关正老师指出,这项工作的意义不言而喻,是一项伟大工程。但要注意教材定位的普及功能,建议选取积极向上、且普及度高的唱段,而且要适合老师教、学生学;李文才老师则从专业思维与普及工作差异的角度,指出进课堂教材要加强针对性,加强文化熏陶、减轻技术难度。随后,谯翠蓉、李树萍、李崇林、费玉平、王若皓、宋晓强等老师也分别发言,大家纷纷指出教材编写工作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改进意见和建议。
作 为研讨会第二议题的“非遗传承校建设评定指标体系”更具重要意义,非遗传承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是近几年教育部、文化部等单位联合制定的创新性指导政策,北京市教委在这方面也倾注了心血,并委托学院继续教育部、戏曲艺术教育中心开展具体的研究、执行工作。此次研讨的《指标体系》,由继续教育部草拟,从各个学校的重视程度、传承模式、体系建设、社会关注、专家指导、获奖情况等方面列出十条评定指标。与会专家认真仔细地进行了审阅,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赵景勃老师表示,学校的非遗传承工作仍然需要注意普及,建议标准再宽泛些;郑重华老师提出要突出评定指标的保障作用;李文才老师也指出非遗传承工作还是应该以鼓励为主,建议示范校的评定未必要十条指标全部满足。李树萍、费玉平等专家也从非遗传承试点化、普及性、包容性、指导性等角度分别发言,为评定指标体系的严谨化、规范化、科学化提供了宝贵的智慧力量。
会议最后,由李世英书记进行总结发言。李书记表示,京剧普及教材的编写和非遗传承校评定指标体系制定工作都是代表国戏水平、普惠广大学生、弘扬民族文化艺术、建设文化强国的十分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为此他向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敬意。此次会议各位专家的意见非常宝贵,把这两项工作定位在“普及”上是十分正确的,因此更要在这方面虚心听取意见,认真调整完善,不辜负领导、专家的重视与期望,早日编写出权威性、规范性、科学性、普及性、实用性并重的好教材,早日把非遗传承示范校建设工作推向正轨、推向高潮。
此次研讨的召开,是学院继续教育部、戏曲艺术教育中心在2013年甚至今后更长一段时间工作的一次总动员,对戏曲进课堂和非遗示范校建设等工作都将具有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相信通过相关领导、专家的关心支持,全体同仁的积极努力,非遗文化、戏曲艺术的传承普及教育事业定能取得长足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