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题材戏曲创作:前要着村 后要着店(《中国文化报》2017-09-11)
豫剧《天山人家》剧照
豫剧《一家亲》剧照
赵伟明
研讨现实题材戏曲首先需对其作用有个基本估价。总括起来,我认为现实题材戏曲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发挥作用:第一,坚守了社会主义文艺阵地。第二,发展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第三,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四,唱响了中国梦的时代主旋律。当前,现实题材戏曲在量的积累上可喜可观,由于更多的院团排演,更多的演员搬演,客观上提高了戏曲院团艺术品格和驾驭现实题材戏曲的能力。今后问题的关键在于强化内涵建设,提高艺术质量,创作出更多更好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现实题材戏曲作品。于此提四点建议仅供创作者参考。
首先,要历史地把握现实题材。任何现实都是历史长河的一个节点,同时也一定是未来现实的一个原因。任何现实的事、真切的人,都必然带有自己的历史痕迹,同时也一定会对未来有所昭示。豫剧《朝阳沟》之所以堪称经典,不仅仅是它在舞台上展现了一段段鲜活的生活场景和一曲曲脍炙人口的戏曲唱段,与其同等的效用在于,这出戏能在不同的时代给人以新的思考和启迪。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历史脚步虽然已经渐渐走远,而面对现实和未来如何引导和教育下一代正确对待劳动、正确看待劳动者、平等待人、树立正确的苦乐观和幸福观等这些问题是否在当今时代显得更迫切、任务更艰巨了呢?我认为一定是的。因此,现实题材戏曲“前要着村,后要着店”才行。创作者要用历史的眼光审视现实题材,要把现实中的泡沫和水分挤出去。赶时髦、刷在场感是创作不出好的现实题材戏曲作品的。
其次,是现实地把握现实题材。现实题材戏曲必须能说服创作者自己、说服演员、说服观众。一句话,对你自己搞的戏要真信。主创对自己的作品所反映的现实要真信,演员对主创的艺术解释要真信,观众对舞台上演绎的故事和人物才可能真信,这是艺术上的信以为真。理想光辉烂漫,现实凛冽骨感,“极美丽的花朵,其肥料是极污秽之物。”现实题材戏曲必须扎实真切、卷入现实,真诚现实地对现实作出问答。浮光掠影、虚晃一枪的现实题材作品只能是过眼烟云、空中楼阁。比如说,我对有了钱就能让子女孝顺父母心生疑惑,因为“孝”——这一人类古老命题和人人都要经历的生活实践,是人性和社会多种因素和多重矛盾运动的结果;我也不敢相信有罪贪官本质上都是大坏蛋,若不然怎么会有“一失足成千古恨”的说法。创作者应该对有效避免现实题材戏曲作品简单化、概念化、公式化、粗鄙化保持高度自觉。
再次,是审美地把握现实题材。中国戏曲是中华民族审美地把握生活和世界的一种戏剧形式,风化人间、寓教于乐是其题中之意。乐是本体,教是衍生,乐在场内,教在场外,乐是本钱,教是利息。本多利息大,无本难求利。无论是什么题材的戏曲,审美性越高,观赏性越强,艺术性越浓,感动人心的作用和教化人心的力量就越大。回首过去有些“有心栽花”的教育人、教训人、灌输式的戏曲作品其成效往往大失所望。反倒是那些“无意插柳”素朴欢快的戏曲作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滋养着观众的心田。因此,我认为在豫剧《焦裕禄》中,焦裕禄是否可以跟女儿唠唠嗑:“守凤,爸爸知道在县委当打字员风吹不着,雨淋不着,可你想想,爸爸当书记,你在县委打字,人家会怎么看我们?”当焦裕禄感到女儿主要还不是怕苦怕累怕脏,而是碍于女孩情面不愿意走街串巷卖酱菜时,他可不可以与女儿一起挑着担子,唱着“酱菜歌”载歌载舞地跟女儿卖酱菜帮女儿一把?焦书记这一吆喝不当紧,县城里的市民拿着大碟小碗将父女俩团团围住,欢歌笑语此起彼伏。见此情景观众会不会更加从心眼里亲近和钦佩我们的焦书记呢?
最后,是能动地把握现实题材。现实是流动的,生活是千变万化的,有时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实走在我们前面了,我们应当闻鸡起舞、与时迁移。能动地把握现实题材,不能过分敏感、画地为牢、自缚手脚。现在防恐反毒、医患矛盾、留守儿童、住房领域等这些老百姓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戏曲还比较少涉及,是否显得太拘谨了些?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关注人民所关注的现实,向往人民所向往的未来,批判人民所痛恨的丑恶。能动地把握现实题材绝不可缺乏批判现实主义精神,当然要把握分寸以免过犹不及。能动地把握现实题材,呼唤剧作家和院团长胸襟再朗阔些、视域再宽广些。像新疆的豫剧《天山人家》展现坚守兵团精神,《一家亲》讴歌人间大爱、民族团结,这都是优秀的现实题材戏曲。与此同时,如果新疆的豫剧创作者能再挖掘天山南北的民族区域文化题材、民间传说人物题材等,戍边军民奋战沙漠戈壁沧桑巨变题材就更“亚克西”了。所谓能动地把握现实题材就是创作者把精神思想反投到作品中去,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不断传导互动,最后使作品达到一个和谐圆满自如的状态。
更好地创作现实题材戏曲作品,需要创作者有较深厚的文化滋养、有较自如的文学功底、有基本的哲学素养、有初步的史学积累等。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因此,建议条件成熟时可举办一期中国戏曲编导读书班,主要延请文史哲方面的专家学者授课,学员要读哲学原著,赏析背诵文学经典,历史则可主要聚焦于汉、唐、宋、明四个朝代授课,导师开出书目或篇章,学生完成阅读并能自如地交流汇报读书心得。
愿我们不忘初心,砥砺进取,谱写现实题材戏曲创作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