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研班”仍等学位资质(《北京青年报》2012-04-29)
第五届学员昨日毕业 独立于现行教育体制之外 没有学位证书———
本报讯(记者 郭佳)昨天上午,中国戏曲学院大剧场内奏响嘹亮的“毕业歌”,40位学员经过3年的学习,从第五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毕业。他们手中的蓝色毕业证书同以往几届有着明显的不同,上面赫然写着“修完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为了这一句认可,京剧人等了16年。然而由于“青研班”的招生独立于现行教育体制之外,因而没有学位证书的遗憾还将继续。
16年前,有感于以京剧为代表的戏曲艺术在现代教育体制下遭受的挑战与禁锢,“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应运而成,迄今为止,五届“青研班”共为15个剧种培养了179名领军人物或高端人才。从上世纪90年代京剧界人才凋零、行业萧条,到今天甚至有人喊出了“中国京剧已经进入青研班”时代,人们在为“青研班”这一京剧史上的创举击掌叫好的同时,京剧界的有识之士也看到了现行戏曲教育的种种弊病,并开始思忖一直处于探索阶段的“青研班”的终极模式。
在昨天举行的“青研班”人才培养研讨会上,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周龙对于这一堪称顶级戏曲人才培养模式在当今的教育体制中居于何种位置提出了质疑。“当年‘青研班’的开办是在中央领导的关怀和指导下,采取特事特办的方式得以实现的。虽名为‘青研班’,但却一直不具备颁发教育部认定的硕士研究生学位的资质。可以说,当今最先进的戏曲人才培养模式事实上是一种在国家现行教育体制外的非常态教育机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制度的稳定化,体制外的存在毕竟不是长久之计,青研班总有一天要‘着陆’,未来何去何从,什么才是青研班的终极版,该提上日程了。”
作为从事戏曲教育的人,周龙为“青研班”今后的办学之路提出了两个建议。“一是将青研班纳入现行的戏曲教育体制内,将其由精英教育变为大众教育,让现行的戏曲高等教育体制向‘青研班’模式靠拢;另一种是让‘青研班’不依附于现行戏曲教育体制,独立保持戏曲人才培养机制,自立门户、自成体系。现行的教育体制强调共性和平均,但传统戏剧文化遗产是以活态形式传承的,因而须在传承基地或传习所中培养,就如同影响了整整一个世纪中国京剧的‘富连成’。”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傅谨则表示,“‘青研班’虽然让以京剧为代表的以身体去传承文化的艺术形式,在当代教育体制下获得了应有的尊重,但现代高等教育评估体系却没法承认其价值,因为不参加研究生统考就意味着没有学位。‘青研班’无论从招生到毕业,都是按照京剧行业自己的标准来完成的,这就存在一个公共教育体系与专业教育体系如何评估的问题。”
在傅谨看来,“青研班最大的贡献莫过于尽可能继承了京剧言传身教的教学模式,而不仅仅是所谓的演员提高了文化素养。以国家力量为演员延请好老师的举措是个人无论如何做不到的,这样可以让老艺术家在精神上和物质上得到双重的回报,从而心情愉悦地去教授学生。如果从附中到大学都是这种教学模式,那么这个行业的面貌也将大不同。”
■摄影/本报记者 崔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