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中国高端戏曲人才培养的摇篮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栏目导航
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我院举办第四届戏曲文化传播与发展论坛暨 “面向新时代的戏曲教育”主题研讨会

今年适逢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中国戏曲高等教育40周年。为了更好地总结戏曲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与规律,探究戏曲教育与戏曲文化传播的关系,发掘戏曲教育的美育功能与艺术教育功能,我院于2018年12月21日举办第四届戏曲文化传播与发展论坛暨“面向新时代的戏曲教育”主题研讨会。本次活动由我院国际文化交流系和继续教育部承办,《北京文化创意》杂志协办。我院院长巴图,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原党组书记翟惠生,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党委书记兼董事长宋官林,中演演出院线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利,《北京文化创意》杂志主编陈秋淮等出席研讨会,来自我院、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的艺术教育专家,天桥艺术中心等相关文化企业负责人以及多位“高参小”项目合作小学的校长参加了此次活动。

在主题发言环节,巴图院长发表了在戏曲关键领域传播与发展戏曲文化的主旨演讲。他谈到,戏曲教育是戏曲事业发展的关键领域,2018年适逢中国戏曲高等教育40周年,中国戏曲学院作为中国戏曲教育的一个窗口,通过8个标志性的事件,来引领戏曲文化传播与发展的行业状态,讲述国戏故事:一是在中国社会由“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背景下,致力培育以昆曲为代表的“盛世元音”,创建了新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行当最齐全的昆曲大班;二是接续承办文化部“千人计划”,继“青研班”之后,打造包括京剧在内的中国戏曲领军人才团队;三是关切戏曲人才队伍现状,牢记王金璐、李世济等京剧大师的嘱托,举办全国戏曲院校(武生、武旦、武净、武丑)教学成果展演、承办全国文丑高端人才研习班,兼顾“文”“武”,培养戏曲紧缺人才;四是担当流派传承历史责任,举办叶派小生班,请叶少兰老师莅临学院亲授、实授,以学校教育、院团传习、师徒传承、家族传承四位一体的全新教学模式,培养戏曲流派人才;五是遵循戏曲人才成长规律,搭建戏曲专业院校“科里红”表演人才的国家巡演平台,唱响“梨花杯”,培育专业拔尖人才;六是勇担责任,稳步推进“全国戏曲教育联盟”建设,开展全国戏曲专业教师基本功法培训,促成多轮次双边、多边人才培养合作;七是着眼长远,以“涵养戏曲人口”为突破口,不断强化“高参小”“进社区”双轮驱动力,以北京为中心,将戏曲艺术普及的工夫做到全国、甚至走出国门,中国传统文化普及体系建设成果斐然;八是再次荣膺使命,全力筹办新年戏曲晚会,贯彻拆墙透绿、开放办学的理念,为学院戏曲人才培养事业创造新的机会,书写新的光荣。“小学校,大责任。”巴图院长认为,戏曲教育在戏曲行业、戏曲文化事业发展中处于核心位置。在新时代,包括“国戏”在内的戏曲人才培养机构应该更加尊崇传统、敬畏先贤、因应时代、守正维新,为推进戏曲艺术发展和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原党组书记,中国戏曲学院客座教授翟惠生从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谈起,针对当下戏曲艺术发展中存在的典型问题,指出发展面向新时代的戏曲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唯其如此,方能呈现戏曲艺术之美,使戏曲回归艺术本质、焕发中国戏曲的生命力。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党委书记兼董事长、中国戏曲学院客座教授宋官林在主题发言中指出,准确把握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内涵,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坚定民族文化自信;中国戏曲的自信正是民族文化自信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既要对戏曲教育所承担的特殊使命有深刻认识,呼吁从国家层面对戏曲教育事业发展给予更大的扶持力度;同时,要提高戏曲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和品质,除了让青年一代会唱、会看戏曲,还要通过吸引孩子们走进戏曲博物馆,做到知晓戏曲、敬畏文化。

中演演出院线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利结合“中演院线”在戏曲教育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对剧院发挥艺术教育职能问题进行了深刻阐述。他指出,艺术教育是剧院的社会责任,每一座剧院都是一所艺术的学校,每一场演出都是一堂艺术的课程。剧院有必要将艺术教育深植于自己的业务领域之中,建设一条完整的艺术教育产业链。一方面通过管理运营,增强剧院的造血功能,实现艺术反哺艺术;一方面,通过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助力培养更多优秀文化的传习者和传承者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在接下来的主题发言和圆桌论坛上,与会学者、嘉宾围绕戏曲艺术的美育功能、戏曲教育与戏曲传播、戏曲教育与观众培养、艺术机构的艺术教育职能等论题,结合在戏曲文化推广与普及,戏曲艺术生产与管理、文化产业发展研究等方面的思考与实践,发表了精辟见解,并深入交换了意见。

本届研讨会上,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系与中演演出院线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签署了《人才联合培养协议》。双方将以产学研合作方式,共同做好国际文化交流、剧院管理等专业人才的联合培养,携手为中国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与传播而奋斗。《协议》的签署,标志着双方在课程建设、师资培养、专业实践平台建设等方面的深度合作正式拉开了帷幕。

国际文化交流系全体教师和部分研究生、本科生列席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