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评班”艺术节期间备受关注
2016年10月14日至30日,我院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人才培养资助项目“戏曲评论高级研修班”30名学员在班主任傅谨教授带领下,齐聚古城西安,观摩第十一届艺术节部分戏曲剧目。17天期间,学员们共观摩15出地方戏和一出京剧,先后7次与部分剧目主创人员座谈,10次召开专题研讨会,两次受邀参加文化部评论组会议。艺术节期间,学员们的批评文字或通过微信公众号即时推送发布,或在《中国文化报》等专业报刊发表,形成了广泛影响,在艺术节上备受关注。
2016年10月15日晚,“戏曲评论高级研修班”全体学员在西安人民剧院集体观摩了由成都市川剧研究院演出的新编无场次川剧《尘埃落定》。次日下午,学员们就该剧专题研讨,成都市川剧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尘埃落定》的副导演、剧中女主角扮演者陈巧茹女士应邀参加,由此拉开了此次艺术节戏评班“与主创面对面”活动的序幕。
10月16日晚,戏评班学员在陕西广电大剧院观摩由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演出的越剧《二泉映月》,之后便与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梅花大奖”获得者茅威涛(饰阿炳),主演陈辉玲(饰董催弟),江瑶(饰陆天佑),吴春燕(饰华清和)等主创人员面对面交流。座谈中,茅威涛介绍了越剧《二泉映月》的创作背景和过程,同时讲述了自己对剧中阿炳这一角色的理解。茅威涛侃侃而谈,学员们聚精会神地聆听艺术家的心声。之后,学员们争先恐后举手发言,将自己感受最深最直接的想法和意见表达给主创人员。不知不觉,已是深夜,考虑到演员们已经很累,傅谨教授最后作了简要发言,高度评价了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三十多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在新时期越剧史的意义。茅威涛临别呼吁戏评班能将“小百花”作为研究对象,系统总结越剧这些年来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与茅威涛等人的座谈是戏评班第一次在演出结束后面对面与主创交流,互动积极,气氛热烈,给学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之后,与主创的面对面交流座谈又先后举行了5次,多数是在演出结束后的后台。此时演员们尚未卸妆,和学员们一样,他们尚沉浸在剧情与人物情绪中。在一次次的交流碰撞中,学员们直抒胸臆,表达对剧情故事、人物塑造、舞美造型、唱腔设计等的看法,有热情的褒奖,也有率直的批评;而主创们对学员们肯定的地方表示感谢,对学员提出的问题则无不认真听取,细致记录。7次与主创的面对面交流,创作者坦诚热烈,评论者推心置腹,气氛友好融洽。
除了7次“与主创面对面”的交流座谈,戏评班学员们另一个较大的收获是先后举行的10次专题研讨。在这10次专题研讨中,学员们针对川剧《尘埃落定》、越剧《二泉映月》、秦腔《狗儿爷涅槃》、琼剧《海瑞》、豫剧《焦裕禄》、湘剧《月亮粑粑》等15出地方戏详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对《狗儿爷涅槃》《尘埃落定》《于成龙》《保婴记》《梦·红船》《焦裕禄》等剧目普遍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对评剧《安娥》等剧目则认为在主题挖掘、人物塑造上尚有待提高,对越剧《二泉映月》、淮剧《小镇》、黄梅戏《小乔初嫁》等剧目则各抒己见,分别表达了自己的观点。10次专题研讨,激烈的碰撞和争辩比比皆是,期间闪现的是学员们思想的花火和对艺术的真诚感悟。
观摩期间,戏评班还应邀先后两次赴陕西宾馆参加文化部艺术司组织的专家评论会,每次会议艺术司特别安排两位戏评班学员发言。四位学员在会上对所观摩剧目发表了看法,并从总体上谈了十一届艺术节地方戏剧目在题材选择、舞台呈现等方面的风格变化和美学趋向。学员们的发言受到专家们的赞扬和鼓励。
在艺术节即将落幕、学员们马上离开西安之际,全体戏评班学员就所观摩的15出地方戏进行了一次投票,选出了“我心目中的好戏”,秦腔《狗儿爷涅槃》、粤剧《梦·红船》、评剧《母亲》、川剧《尘埃落定》和豫剧《焦裕禄》名列前五。同时,学员们还模拟评委立场,“预测”地方戏剧目中,豫剧《焦裕禄》、评剧《母亲》和秦腔《狗儿爷涅槃》最有可能获得文华大奖。当晚,文华大奖获奖名单公布,豫剧《焦裕禄》、评剧《母亲》和淮剧《小镇》三出地方戏名列其中,学员们在三出戏中成功预测出两出,这既是一次观戏的游戏,也是学员们对当下评论生态的较为准确的把握。
十一届艺术节期间,戏评班及时推送微信公众号十余次,受到剧团和评论界的高度关注,每次都收到了积极而强烈的反馈。观摩期间,学员们还撰写评论文章三十余篇,有的已在《中国文化报》等报刊发表,《中国文艺评论》等刊物也拟刊发部分文章。同时,作为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项目,戏评班观摩戏曲剧目的举措也成为探索培养戏曲评论人才的有效模式,引起了部分媒体的关注,《中国文化报》先后两次专题报道戏评班学员观摩艺术节和召开讨论会的情况。
“戏评班”与部分剧目主创座谈
“戏评班”参加文化部讨论会
“戏评班”专题研讨会
学员“预测”文华大奖
艺术节观摩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