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中国高端戏曲人才培养的摇篮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栏目导航
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戏文系召开学科建设研讨会

为进一步改善戏文教学质量,12月11日,戏文系召开学科建设研讨会,戏文系主任谢柏梁、系直属党支部书记兼副主任邹德旺、副主任钟鸣及本系全体教师参加,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安葵、北京联合大学教授周传家、学院老专家陈培仲、奎生应邀出席并作发言。会议由系主任谢柏梁主持。

首先,谢柏梁主任介绍了本系学科建设和课程设置有关情况,他希望各位老师从教学实际出发,对如何进一步提高戏文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多提宝贵意见。

本系教师吴新苗认为,戏文系的教师和学生应加大创作和研究力度,多出作品和著作。

陈建平老师认为理论和创作方向应该一开始就实现科学划分,人才培养上的针对性更强。

田志平老师认为要深入研究和把握戏曲学科规律,只有准确把握住戏曲专业的特殊规律才能制定出可行的发展规划和作出有效的决策部署。

曲志燕老师认为制定教学计划不能经常变来变去,教学设计要有稳定性。另外,目前“一人多带”的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创作人才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没有足够的人力精力保障,很难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胡叠老师认为,目前系里的戏迷级学生越来越少了,虽然我们的招生高考分数线上去了,但是学生的专业热情低了,作业水平也低了。

安莹老师认为,保持目前的专业划分是可以的,如果开设新的方向我们的师资人数不够;关于戏曲创作人才培养的难题不仅仅是我们戏文系的问题,关键还在于社会上的戏曲编剧岗位供应不足,戏曲编剧不好成长;此外,建议本系加强和国内外相关专业院校的交流,借鉴人家的有效经验。

周传家老师指出,戏文系要办好教育,首先要明确现代教育的任务是“培养人才、服务社会、造福人类”,戏文系的一切工作应该围绕这个任务和目标而努力,这是戏文系的存在价值所在,也唯有这样,戏文系才能在历史上留下点有特殊价值的东西。其次,戏文系要深入研究戏曲编剧人才成长的特殊规律,在招生和选材时一定要做到不拘一格,要善于发现有创作天赋的好苗子,在教学培养上要有灵活性和自由度,不能等齐划一和刻板地管理和教学,要重点做好定期考核工作,在一定时间内,要求学生阅读多少书,要写多少稿,要拿出多少成果,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实践,在实践中检阅成效。在校期间,侧重于学生的创作章法和研究方法的培养,打好专业基础。具体建议有:一是打破一般化的培养模式,课程有必修和选修,内容要有古今中外名著,让学生具备广阔的知识视野;二是提供学生的演出观摩费,让学生多看戏;三是建立奖励机制,对于专业好的、热爱戏曲创作和研究的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四是借鉴表演系的授课方式,允许学生到教师家里授课;五是招生时应该破格录取有天分的创作人才;六是建立灵活教学与严格考核相结合的机制,考核不达标要有相应处理方案。

王安葵老师认为,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关键是制定目标、用好手段和优化生源。他认为,除了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我们还可以灵活举办高研班和进修班,从各地院团选拔人才来校培训深造,借鉴以前的有效办法。他谈到,过去曾经从各地院团招收有基础、有兴趣的基层人才来校进修学习,学员学完回到各地后业务水平大幅提升,作出了很多成果,为各地的戏曲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关于课程设置,他建议在大三时,可否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划分创作、创作理论和戏曲史论方向,然后制定不同的考核标准,更有针对性地培养拔尖人才。此外,他建议办学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动员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人才培养,如拨出专门的经费让学生自选名家授课,发挥名家余热为人才培养多做贡献。

奎生老师认为,本系要做好定位,即戏曲文学系是中国戏曲编剧和理论人才的摇篮。在学科建设上要做好层次划分,在课程上抓好特色建设,在教学中注意营造知识氛围和爱戏环境,要给予学生一些学习自由度,牢牢把握戏曲编剧人才成长的特殊规律,注重特色学习和本体研究,一定要把教学做牢做实。

陈培仲老师指出,戏文系最早就叫编剧系,最初搞的就是短期培训班和进修班,把各地剧团的编剧人才招来集中培训,出了孙月霞等一批优秀剧作人才,如果把戏文系培养出来的创作人才统计一下,数量应该是相当可观的。既然我们是戏曲文学系,那么坚持培养戏曲创作人才就是我们教学工作的核心任务和根本要求。目前系里一个教师带十几个学生搞创作,理论课是一个老师带几十个学生,这样的教学方式很难做到有效指导和培养,这个要想办法解决。关于戏曲写作,一定要打好传统文学的基础,尤其是诗词基础,戏曲戏曲,一半是戏,一半是曲,这个不但需要学生熟悉戏曲音乐,同时还要求学生懂得戏曲唱词写作,这个唱词写作的基本功就是诗词写作训练。另外,中国戏曲史课是专业基础课,不是公共课,要扎实把专业基础课搞好,基础不好,水平必然不高。

戏文系通过这次学科发展大讨论,大家提高了认识,认清了方向,对今后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学科的发展将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