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中国高端戏曲人才培养的摇篮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栏目导航
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我院举行第六届青研班首次公演新闻发布会

10月13日,我院举行第六届青研班首次公演新闻发布会。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司长孙若风,我院党委书记龚裕,院长巴图,原副院长、青研班顾问赵景勃,学术委员会主任傅谨,文化部文化科技司教育处处长刘玉普,我院京剧系主任兼青研班班主任舒桐,第六届青研班全体学生出席。在京十余家媒体记者来到新闻发布会现场。发布会由院长巴图主持。

巴图院长首先感谢媒体对学校长期以来的支持和关注,特别是一年来国家对戏曲文化建设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学校开展了大量工作,包括张火丁团队赴海外演出、京剧学研讨会、各类实践理论等活动,在此过程中各位记者朋友的努力是政策落地非常好的桥梁。今年是我校建校65周年,贯穿全年的一系列活动也在进行中,包括正在长安大戏院进行的本科生旦角流派教学剧目展演,即将由我校牵头成立中国戏曲教育联盟等,都有赖于各位媒体朋友的关注。巴院长指出,青研班作为中国戏曲教育的一个特殊形式,多年来得到国家的鼎力支持,由中宣部、文化部、北京市共同指导。明年是青研班创立20年,也将对青研班这种特殊的教育形式对中国戏曲传承发展的特殊影响力,以及这个教育品牌的特殊价值进行集中总结。

文化科技司司长孙若风宣布了本次演出的决定。他肯定了历届青研班人才培养的成果。青研班在创办的19年时间里,共培养了179名学员,成为京剧舞台上的中坚力量,很多研究生荣获了国家级的重要奖项。经过多年实践,青研班已成为重要的文化品牌,成为培养造就高端京剧表演人才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重要环节。一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艺工作、高度重视戏曲工作的传承与发展,强调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造就文艺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艺人才的重要性,这次公演也是我们全面落实中央的精神的体现。希望全体同学本着一棵菜的精神,团结一心、精诚合作,向社会展示青研班的学习成果。

我院原副院长,青研班顾问赵景勃回顾了青研班的办学背景和办学经历。青研班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英才教育模式,它的定位是:培养有学有术、能继承、善创新、具有研究生规格的高素质表演人才。实施专业与理论双导师制,发挥导师的导学作用,使学生转益多师。采取“三个并举”的方式组织教学: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并举;继承与创新并举;技能培训与理论研究并举。他还提出第六届青研班又有了新的突破:强化与院团共同进行教学计划的制订和验收,使集中学习与院团人才和剧目建设结合更紧密;注重继承中的抢救,兴灭继绝,对濒临失传的优秀传统剧目进行挖掘传承;管理更加科学和严谨,确保了学习效果。祝愿第六届学员共同合作努力向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青研班班主任舒桐详细介绍了第六届青研班的教学及公演的情况。第六届青研班2014年3月开班,在一年半三个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来自全国15个京剧院团的49名学员,学习了大量理论及专业剧目课程。约请了50余位名家传授了两百余出剧目,建立了验收机制,使得80%以上的剧目在院团进行了实践,提升了学习效果。注重加强管理,首次由文化部科技司向院团下发规范的管理制度,每学期向学员所在院团通报出勤学习情况。11月9日至13日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进行的公演是第六届青研班的首次公开亮相,将由中央电视台空中剧院进行直播,15个院团的43名同学参加演出,选取的剧目都是观众熟悉的经典传统剧目:《红娘》、《四郎探母》、《红鬃烈马》、《群•借•华》、《龙凤呈祥》,强化传承,也是检验学习成果的最佳方式。在筹备阶段,参演的同学不计角色轻重,认真准备,展示了良好的团队风貌。本次演出与天津京剧院合作,实现高校教育与院团实践的衔接,也将给参演同学提供更好的学习实践经验。

第六届青研班学生,北京京剧院花旦演员张云代表学生发言。她谈到,非常感谢各级领导的支持,通过青研班这个平台,向老艺术家、理论家学习,与全国各院团的青年演员互相切磋,共同成长。一年半的学习丰富了演出剧目,拓宽了戏路,获取了更多知识,促进了舞台表演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升。同时大家心里也有着对京剧艺术传承的责任感和压力,每个学员都将在当前国家对戏曲事业重视的机遇下,坚忍不拔、孜孜以求为京剧艺术的明天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发布会开始前,孙若风司长一行到青研班本学期第一课——张永和先生讲授“京剧与民俗学专题研究”的课堂看望师生并听课,还参观了京剧系本科生的剧目教学课堂。

2015年11月9日至13日,第六届青研班43名同学参演的五出大戏将给首都观众奉献上星光熠熠的京剧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