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文化发展 增强创造活力——我院邀请文化部科技司于平司长作学习“十八大精神”辅导报告
为了结合我院工作特点更好地学习领会十八大精神,11月30日上午,我院邀请文化部科技司司长于平来院作辅导报告。本次报告会由党委组织部、科研与研究生工作处和戏文系联合主办。学院领导、中层干部和部分研究生听取了报告。报告会由李世英副书记主持。
于平司长主要从文化发展的角度向大家传达了十八大精神要义,从六个方面阐述了 “推动文化发展需要,增强创造活力”的具体内容。
一、增强创造活力需要高度自觉,首先是在我国现代化全过程中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把“推动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义。“文化自觉”不仅包括自知、自珍而且包括自省、自新,这是文化建设中的“以人为本”,是文化建设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站在“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上,不仅要关注“现实的人”而且要审视“人的现实”。“人的现实”的突飞猛进要求“现实的人”与时俱进。
二、增强创造活力需要高度自信,包括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具体是指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自信。这里的“自信”是中国人民对锦绣前程的自信,是中华民族对伟大复兴的自信。这需要我们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三、增强创造活力,需要把握机遇和应对挑战,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把握机遇和应对挑战,是为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对于文化发展而言,是要“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体制,基本建成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
因为“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作为“发展新要求”的重要方面,它的“两手抓”,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二是文化产业成长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把握机遇”和“应对挑战”,是我们这一个时期对发展大局的基本判断,我们称之为“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在关注“以文化人”之时,更应关切“以人创文”。
四、增强创造活力,需要顺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要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二是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三是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发展新体系,四要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在这四方面中,于平司长尤为关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并结合戏曲舞台中虚拟性与实景舞台的特征与内涵阐述了科技的创新作用。
五、增强创造活力,需要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在这里,于平司长还结合十八大报告中新增加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关乎人民福祉与民族未来上的重要性。
六、增强创造活力,需要落实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增强,发挥文化的作用。增强创造活力,更体现为文化作用的发挥。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包括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文化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最终体现为民族的“集体人格”。上一世纪从鲁迅为代表的文化先锋就提出“改造国民性”,当下的文化建设应以“提升国民性”为担当。
我们所处的文化时代是一个呈现为层次多样、层次认同和层次攀升的时代。我国当前文化发展存在的“不完全适应”的矛盾和问题,是因为从经济社会发展到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出现了新要求、新趋势、新期待,我们解决矛盾和问题的工作主题是“科学发展”,工作动力是“改革创新”。
此外,于平司长解析了“集成创新”的理念。“集成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理念。在当下的文化建设中,文化与科技融合正成为提高文化创新能力和传播能力的新引擎。于平司长指出,作为科技创新理念的平移,文化的“集成创新”不仅需要自主意识、跨界意识,还需要协同意识和前瞻意识。我们当下的文化建设应强化“创新驱动”与“转型发展”,还应强化“集成创新”以实现“转型发展”。
最后,李世英副书记作了总结发言并宣布讲座圆满结束。讲座前后共持续三个小时,内容丰富,理论性强,气氛热烈,对我院师生学习和贯彻十八大精神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