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中国高端戏曲人才培养的摇篮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栏目导航
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第三届“国戏杯”学生戏曲大赛十二场复赛精彩举行

“弘扬国粹艺术,传承民族精神”——第三届“国戏杯”学生戏曲大赛复赛于11月3日、4日、10日、11日分四天共十二场在我院小剧场精彩举行。来自我市67所大、中、小学的1200多名学生、共343个参赛节目参加了复赛的激烈角逐,其中包括美国籍、俄罗斯籍和瑞士籍的3名选手也参加了复赛的比拼。此外,还有除北京外的其他省市参赛选手近200人次通过表演光盘参加了复赛评审,参赛人数规模创下历史新高。

本次大赛既有个人项目,也有集体项目。复赛阶段,参赛节目内容丰富多彩,有传统剧目如《贵妃醉酒》、《天女散花》、《霸王别姬》、《穆桂英挂帅》等经典片段,也有新编的《梨园戏鼓》、《守株待兔》(课本剧)、江苏淮海戏课本剧《三借芭蕉扇》、京剧女花脸自拉自唱《赵氏孤儿》、河北梆子60人大合唱《大登殿》等颇具创意的新节目。在参赛剧种方面也较往年大有突破。除京剧外,参加本届“国戏杯”的剧种还包括昆曲、评剧、河北梆子、豫剧、河南曲剧、黄梅戏、锡剧、婺剧、淮海戏、南京白局等地方剧种,使得整个赛事更加彰显包容性和丰富性。

比赛期间,由于我市天气骤变,雨雪天气给比赛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但选手、家长和老师参加比赛的热情没有被突如其来的严寒天气所干扰,家长们和带队老师非常积极地陪同参赛学生冒着雨雪交加的天气按时参加比赛。为了参赛学生更好地展现自己,学生和家长、学生和老师以及家长和老师之间紧密配合、互相协助,他们在选手接送、乐队、化妆、服装、道具甚至干冰等舞台效果方面安排都十分充分到位。尤其令人感动的是,由于雨雪天气地面积水湿滑,为了防止彩妆的学生们淋湿或摔伤,不少父母家长、老师撑着雨伞、抱着或背着孩子们穿梭往返于化妆间与比赛现场之间,体现出浓浓的家庭亲情和师生情谊,整个比赛场面显得十分感人温馨。家长、教师们不辞辛劳的配合和支持,极大地激发了选手们的参赛热情和坚强斗志,选手在舞台上都表演得非常的投入,他们在唱、念、做、打、舞和身、眼、手、法、步等方面都表现出很高的专业水准和竞技水平,不时赢得专家评委和现场观众的喝彩和掌声。

由张逸娟、陈国卿、刘桂欣、阎德威、李树萍、李崇林等老专家、老教授和张尧、董德光、王绍军、苏东花、邹德旺、费玉平、王振义、顾卫英、王晓燕、戴兵等中青年专家、教授组成的复赛评委团队为了这项旨在“弘扬民族艺术、传承民族精神”的公益赛事更是付出颇多。他们或年事已高、或公务繁忙,但为了保障比赛顺利进行,纷纷牺牲休息时间,不顾天气恶劣和任务艰巨,场场不落地按照大赛要求认真、公正地评审每一位选手在台上的表现。有的老专家利用中场休息时间吃药调理;有的中青年评委不得不利用吃饭时间处理一些紧急公务,以保证下一场按时赶到。几位负责京外参赛选手选拔的评委,通过多媒体投影仪来评审外省市的复赛参赛光盘,外省市剧种剧目繁多、水平参差不齐、刻录质量不一、播放形式又单一乏味,他们顾不得头晕眼花、身心疲惫,孜孜不倦地认真记录、反复推敲,以保证外省市选手不受评审形式的影响,尽最大努力使他们的成绩客观、真实、有效。评委专家们的辛勤付出,也感召着与他们同吃、同喝、同劳动的几十位组委会工作人员和学生志愿者,大家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明确分工、精诚合作,客服重重困难,有力地保证了“国戏杯”复赛平安、顺利、和谐地进行。

此外,带队老师和孩子家长们也高度评价了“国戏杯”活动。他们表示,“国戏杯”的举办不仅极大地鼓励和促进新一代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接受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熏陶,给孩子们提供了一次非常难得的学习和展示机会,同时也对传承国粹艺术和弘扬民族精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相信随着“国戏杯”参赛规模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必将发挥出越来越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