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中国高端戏曲人才培养的摇篮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栏目导航
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我院举办“戏曲音乐伴奏新模式”音乐会及研讨会

2011年12月25日,由音乐系立项并研发的“戏曲音乐伴奏新模式”项目以音乐会形式在学院影视制作中心进行了结项汇报演出。演出开始之前,音乐系主任谢振强教授向与会领导和专家简要介绍了新伴奏模式立项的目的、意义和研发工作的简要情况。巴图副院长、文化部艺术司戏剧处处长吕育忠、文化部专家徐培成、朱伟杰,以及来自二十个省、市的国家重点戏曲院团的领导、作曲家、指挥家及音乐专家80余人观看了演出。

随着台上雄浑壮丽的音乐和演唱,观众席不时传来阵阵掌声和惊叹声,闻声赶来的观众更是为眼前的情形所震惊。只见台上由几名键盘手与京剧乐队“文武场”和几个民族乐手组成的十几人乐队以及20多人的合唱队,在课题组长姜景洪教授的指挥下,时而抑扬顿挫,时而起伏跌宕,时而潺潺流水,时而波澜壮阔,配合着演员精彩的演唱,把观众的情绪带入了各种不同的音乐唱腔的情感之中……当演出结束时,许多观众还觉得没听够,不过瘾,迟迟不肯离去。

26日,“戏曲音乐伴奏新模式”项目组召开了专题研讨会。来自各戏曲团体的领导和专家有文化部专家、辽宁省剧协副主席、一级演员徐培成,文化部专家、厦门市歌仔戏剧团团长、国家一级作曲朱伟杰,中国国家京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作曲尹晓东,黑龙江省京剧院院长张新民,吉林省京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演员倪茂才,安徽省徽京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演员赵纯刚,山东吕剧院院长、国家一级作曲栾胜利,湖北省京剧院代表、国家一级演奏员邓伟,重庆市京剧团代表刘明明等。戏曲作曲家有国家京剧院张建民、北京京剧院朱绍玉、上海京剧院金国贤、天津京剧院李凤阁、中国评剧院杨宗祥、刘文田、天津评剧院凡继中、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姬军超、山西晋剧院刘和跃、沈阳京剧院解舒群、河南豫剧院赵国安、陕西戏曲研究院王激、江苏省京剧院续正泰、北京艺术研究所研究员王志明等。来自音乐界的专家有中央歌剧院著名指挥家高伟春、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作曲家赵石军、北京音乐周报原副总编陈志音、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吴越北、杨乃林、向民、郭小虎等。参加会议的还有本院教授朱维英、洪伟、附中教师金亮等人。会议由音乐系主任谢振强教授主持。巴图副院长代表学院领导赶往会场看望与会专家并即席讲话。

与会专家就“戏曲音乐伴奏新模式”纷纷发表意见。大家普遍认为,看了伴奏新模式音乐会非常激动,戏曲新伴奏模式不仅保留了戏曲的传统艺术特点,并且基本实现了对真实管弦乐队的模拟,满足了观众对戏曲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的审美需求。大家一致表示,中国戏曲学院在戏曲音乐伴奏方式上进行了一次非常积极、具有实际意义的研究和探索,给戏曲音乐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表现形式,该项目的实施将对戏曲音乐的发展具有科学、前瞻性和引领、示范作用,充分体现了中国戏曲最高学府的学术风范和创新思维。许多专家对学院在戏曲音乐发展中做出的努力与贡献表示崇高的敬意。

在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背景下,各戏曲院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各戏曲院团专家对此表示,当前为了丰富和增强艺术表现力、感染力,在新编剧目时,通常采取外请管弦乐队参与排练和演出,高额的费用给院团经济上带来巨大压力,艺术效果却往往不尽人意,高投入、低产出严重阻碍着剧团的发展。新伴奏模式不仅能够满足戏曲听众的审美需求,也符合艺术发展规律,更为院团减轻了经济上的压力。此外,专家们纷纷表示,通过新伴奏模式的研究,明确了音乐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方向目标。剧团需要具有新技术和创新型的戏曲音乐人才,这符合国家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传统的戏曲艺术,要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新伴奏模式的出现不仅可以使戏曲艺术与时代接轨,更重要的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

虽然对新伴奏模式的探索刚刚起步,但各院团领导和专家普遍认为,新伴奏模式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具有进一步研究和发展的价值,希望该项科研持续下去,对不同剧种、不同题材的戏曲音乐形式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探索。许多院团表示,希望日后能与中国戏曲学院音乐系戏曲新伴奏模式的实验小组进行合作。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促进了各院团专家对戏曲伴奏模式发展方向的认识,同时为各院团与学院建立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