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中国高端戏曲人才培养的摇篮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栏目导航
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京剧的历史 现状与未来 ——首届京剧学学科建设研讨会综述

2005年5月15日至17日,由中国戏曲学院主办、《中国京剧》杂志社协办的“京剧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暨京剧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中国戏曲学院成立五十多年来,为戏曲界尤其是京剧界培养输送了大量优秀的表演艺术人才,但戏曲理论研究相对滞后,近年更出现了明显的人才断层,影响了学院学术水平和声誉的提升以及学科发展。2003年12月,学院明确了要以加强京剧学学科建设为契机,全面提高学院理论学术建设的目标。次年7月,在北京市教委大力支持下,经市教委组织专家评审和批准,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维康和著名戏剧理论家、博士生导师傅谨作为特聘教授和学科带头人正式调入学院,并开始筹备此次研讨会。在学院内一批学术骨干的共同努力和推动下,终于使此次大规模的学术研讨会得以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不仅吸引了全国各地约16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收到学术论文70余篇,中国文联书记处书记廖奔、中国剧协顾问刘厚生、著名学者刘曾复先生,以及包括王金璐、张学津、刘长瑜、梅葆玖、尚长荣在内的十多位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也热情参会;著名学者王元化先生因故不能参会,但专门托人给会议带来了热情洋溢的贺词。与会专家学者和表演艺术家们普遍认为这是继1990年底成功举办“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大型活动以来京剧界规模和影响最大的学术盛会。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学者以大会发言、分组讨论的形式,就京剧历史、现状与未来的各种问题,充分交流,畅所欲言,发表真知灼见,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并在京剧学学科建设的主题上献策献计,达成了基本共识。

一、京剧学学科建设问题

与会代表们高度评价了中国戏曲学院为建立京剧学科而显示出的自信和魄力。他们不仅指出建设京剧学学科的重大意义,详尽分析了京剧学学科建设的条件和所面临的问题,还对京剧学研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上海艺术研究所研究员高义龙先生认为正是因为京剧在我们整个戏曲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因此京剧学科的建立也有它特殊的意义。京剧学不仅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是戏剧戏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更是一个多层次的学科。他进一步认为建立京剧学应该有三个必要的部分:“资”、“史”、“论”。“资”是资料的梳理,“史”是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论”则是核心的部分,即在理论上对京剧的整体做一个概括。他另外补充说京剧学的建设应该是一个交叉的学科,也就是说在方法论上应该采取一个开放的态度,这里面包括用美术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的方法。他坚信京剧学学科的建立一定会对中国的文化和民族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原中国戏曲学院院长朱文相研究员关于京剧学研究的几点建言得到了与会代表的广泛赞赏和认同。他认为建设京剧学学科,首先要树立京剧学良好的风气。其次,他建议京剧学的研究指导思想要“破三论、立三论”。一要破除西方中心论,树立以我为主论;二要破除中西趋同论,树立弘扬特色论;三要破除西体中用论,树立中体西用论。第三,他认为京剧学研究的重点有三,一是历史研究与现状未来研究相比较要以现状、未来的研究为主,应该向前看;二是文本研究和舞台研究相比较要以舞台研究为主;三是京剧领域多学科的研究与京剧表演体系的研究相比较要以京剧表演体系研究为主。第四,他认为要建立专门的京剧学机构,强调科研、创作、教学的三位一体。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龚和德先生也对学院京剧学学科建设提出了宝贵意见。他认为做京剧的系统研究首先要精心设计科研项目。有了好的项目,就可以把全国的研究力量凝聚起来、稳定下来;其次,研究的重点是培养一代京剧新人。这是京剧的希望所在,而这个任务正好可以和中国戏曲学院的教学任务结合起来。他特别指出理论研究不能关门坐而论道,一定要关注当前京剧实践的迫切问题。在理论上京剧的生存权仍然受到挑战,他呼吁各位专家学者展开广泛的理论和对话,甚至要对当今挑战京剧生存权的观点采取迎战的态度,目的并不是为了说服谁,但是平等的学术对话是必须的,只有这样才能拉开思考的空间,让实践者进行选择。

总而言之,京剧学学科建设的任务就是在更高层面上深化对京剧本体的认识并引导其朝着健康、蓬勃的方向发展。然而,任何学科的建设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建立京剧学学科也面临着现实的压力和重重的困难。学术研究基础不够扎实、物力财力短缺、人才匮乏都是京剧学学科建设中所要解决的难题。尽管如此,与会代表们仍然对京剧学学科建设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他们相信中国戏曲学院在众多领导、专家和学者的支持下,一定能进一步推动京剧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推动京剧学科建设,并在此后若干年里与学界学人通力协作,使京剧学成为戏剧研究领域最成功的分支学科之一。

二、京剧表演艺术家及流派问题

在此次研讨会上,除京剧学学科建设的问题外,京剧表演艺术家及流派的问题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及其著名表演艺术家的参与,讨论气氛相当热烈。

讨论主要围绕着流派的产生展开,即在京剧现实状况下,面临政治、经济、文化多元的境遇,究竟能否产生新的京剧流派。比较集中的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在现实情况下很难产生新流派。从历史经验来看,只有在京剧非常繁荣的前提下,才有可能产生大的艺术家、产生京剧流派;而目前整个京剧的状况十分不景气,在这种情况下产生大的流派、大的艺术家是不大可能的。另外,现有体制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演员的主观创作,这也给流派的产生造成了困难。从演员自身的角度来看,一个流派的产生需要大量的艺术积累和实践,并且这种大量的实践和积累还需要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同。然而目前,演员们实践的机会太少,产生新的流派不太现实。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在新的时期、新的时代,我们就是要创造新的流派。我们不应该静态继承流派应该动态继承,在动态继承当中形成新的东西、新的风格、新的流派是可能的。有的同志发言说其实新的流派已经产生,并指出刘长瑜、尚长荣等同志就是很好的例子。

上海戏剧学院陈多教授对流派形成、产生及其定义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的概述,并对京剧几十年没有再出新流派的原因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陈先生比较突出的一个观点即他认为促成流派形成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表演形式支配京剧当中的其他艺术要素。只有其他的艺术要素都自觉地服从创立流派的演员的支配,为凸显演员特有的风格为目的,来进行音乐、舞蹈、编剧等等,各行其长,这才能培养出有独特风格的剧目,独特风格的角色创造,培养出流派。而现实的艺术创作往往脱离了以演员为中心、以表演艺术为中心的规律,将剧本、导演或者其他的艺术因素摆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使艺术成为了“作者的京剧”、“舞美的京剧”、“导演的京剧”等等,而惟独不是“演员的京剧”。这种本末倒置的艺术创作方式严重挫伤了演员的创造能力,扼杀了京剧表演艺术的表现魅力,自然几十年也难出一个新的流派。

三、京剧的现状与前景

在当今京剧剧目建设问题上集合了两种观点。一种是以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院士何祚庥为代表的意见,认为我们要引导京剧走市场化的道路,不仅要对传统京剧进行符合时代旋律的改编,还要多编创一些好听、好看的新戏,并对近年来的一系列大制作京剧持肯定态度;另一种是以上海东方电视台戏剧频道编辑柴俊为为代表的观点,认为保护京剧文化是政府责无旁贷的责任,并且政府应该首先大力扶持京剧传统剧目的恢复和重建,他极力呼吁对“京剧时尚化”应该叫停。

在京剧艺术与时代的关系问题上,各位代表各抒己见、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中国科学院的许孔时先生不刻意强调京剧的形式美,认为形式和内容应该互相结合,究竟以谁为主,恐怕要由不断发展着的观众审美情趣和需求来决定。北京市艺术研究所的秦华生先生介绍了一个情况:根据北京艺术研究所的多项问卷调查显示,喜欢京剧的年轻人还是很少,尽管看到有一些年轻人进剧场学唱京剧,但数量仍然有限,因而他认为我们所处的时代要求京剧变革。如在四大名旦时代,京剧也有面临外来文化冲击的问题,和我们现在京剧面对的问题有类似之处。他认为过去的很多著名京剧演员就是坚持根据观众的反映不断修改自己的演出而成为大师的,他举了梅兰芳的例子,进一步指出与时俱进是京剧的传统。中国戏曲学院的奎生教授也强调,我们应该更加深入地研究梅兰芳、谭鑫培先生的艺术,不仅要在演出形式上进行改革,还应该在京剧教学中进行改革。

为期三天的会议是京剧界规模空前的学术盛宴,人数众多,群贤毕至;讨论充分,卓有成效。大会的议题,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各位专家学者和表演艺术家们相约两年之后再次相聚,共同分享京剧学研究的丰硕果实,分享收获的喜悦、经验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