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中国高端戏曲人才培养的摇篮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栏目导航
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高校校报 “保守”与创新并存 ——院广播台记者参加“北京市高校校报研究会高层次新闻培训班”

2006年12月26日我院广播台记者王春、乔玉、杨晓晔、马青青在党委宣传部杨冰老师带领下参加了由北京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北京市高等学校校报研究会高层次新闻培训班”。

  培训过程中宗春启、纪涛、董洪亮三位资深报业主编为我们生动而形象地讲述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关系、中国报业现状问题及未来的发展等方面内容。

  有着多年报业工作经验的宗春启老师指出:现在新媒体的崛起正在冲击着报业,年轻一代受网络快餐文化影响已没有看报的习惯,说到纸质媒体的出路,他强调:新闻要有导向作用。梁启超先生早年有过关于如何办报的一句名言:“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此话多年来仍然是报业人遵守的信条。报纸要有定位,文章不在长短,要把握分寸,无漏洞。

《人民日报》的资深编辑董洪亮老师也同时给我们提出了关于办好校报的意见,他说:校报要有个性,体现学生时代的朝气与活力。

  任《北京日报》 “教育与科技”专栏主编的纪涛老师,由于工作关系与学生接触最为频繁,也更了解学生的想法,她指出:新闻也是服务业。要有服务意识,为媒体服务,把自己的语言变成媒体语言,才能吸引人们的眼球。对教育更多的应是正面报道,但同时校报上也应有批评的声音,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校工作的开展。

  此外本次培训班的组织者北京高校校报协会理事长,北京林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铁铮老师也发表了看法:目前文化界普遍存在着学者明星化,学术娱乐化,言论博客化,新闻网络化等多种新现象,报纸是有深度的,网络是动态的,纸制媒体也应着手经营好、处理好与新闻网的关系。校报则应是主流的,权威的,主导的。

  诚然,媒体的作用最终还是要更好地服务大众,在当今网络、电视媒体盛行,平面媒体走向低靡的情况下不得不引发我们一系列的思考:是否平面媒体将淡出我们的生活?显然答案是否定的,电视机、收音机是对报纸信息的立体补充,虽然我们已走进网络时代,但离开了纸质媒体,网络新闻是无法存在的。同时传统媒体也应摆正位置,缩小机关报的权威性,而突出它的服务性。

  针对高校校报三位老师不约而同地指出:高校校报其特殊的导向作用不容忽视,然而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的重要内涵还应得到更好地体现。

  对于校刊校报、广播站等校内媒体的记者来说,走出陈旧框架,用最简洁的语言诠释出最重要的事实;走近校园生活,传播校园特色文化;“保守”与创新并存才更有利于建设服务学生的校园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