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长胜院长在第四届青研班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我衷心感谢大家来出席今天的毕业典礼。
第四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于2005年3月18日正式开学。在近三年的时间里,全班48名学员,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克服工作、生活和学习上的重重困难,付出了比他们周围的同事更多的艰辛和汗水,奋发努力,刻苦学习,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圆满完成了学业。在此,我谨代表中国戏曲学院的全体师生,并提议我们所有在座的来宾,向即将毕业的第四届研究生班48位同学表示最热烈的祝贺!
(一)
“十一个春秋,一路走来不寻常”。首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于1996年10月8日开学到今天第四届研究生班毕业,至今已历经十一个春秋,先后有 139名学员入班学习并顺利毕业。研究生班涉及京剧、昆曲及评剧等15个剧种,其中京剧演员111名,多剧种演员28名,覆盖了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和45个戏曲院团和院校。十一年来,研究生班忠实贯彻“德艺双馨,继往开来”的办学方针,创造性地探索实施“一个工程”、“两个导师”、“三项并举”, “集中学理论,回团搞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认真落实为振兴京剧事业,培养一批能够在新世纪担当重任的领军人物和京剧表演艺术家的办学宗旨。实践证明,他们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京剧舞台的中坚,他们的许多人已经成为国家级、省级戏曲剧院团的管理骨干和院校的教学骨干。于魁智、孟广禄、李仙花、杨凤一四位研究生班的学员被所在省市推选为中共十七大的代表。
十一年来,研究生班的成功举办,始终得到京剧界、戏曲界老一辈艺术家和有关方面专家、学者们的关心、关怀和鼎力支持。据研究生班提供的名单,十一年来,曾先后为四届研究生班教授剧目课、文化理论课的艺术家、专家、学者、教师有168人。许多艺术家、老前辈不顾年迈体弱,不计名利,为办好研究生班献言献策,奔波操劳,坚持为了学员们传艺授课、排戏,拳拳赤子之心,感人至深。研究生班的成功举办凝聚者老一辈艺术家的心血和汗水。
研究生班的成功举办,始终得到如中国国家京剧院、北京京剧院、上海京剧院、天津京剧院等全国40多家京剧和戏曲院团的大力支持。
研究生班的成功举办,始终得到中宣部的领导及有关部门,教育部的领导及有关司局的领导,文化部的领导及教育司领导,北京市的有关领导和市委宣传部、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为我们排忧解难,给我们信心和鼓舞。
研究生班的成功举办,始终得到中央电视台及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始终得到首都新闻界朋友的大力支持。十一年来,各新闻媒体有关研究生班的新闻报道、采访、特写等超过200篇。
当然,研究生班的顺利举办,也凝聚中国戏曲学院全体教师职工的辛勤劳动和汗水,离不开研究生班全体学员的刻苦努力。
借此机会,我谨代表中国戏曲学院,向十一年来,所有曾经关心、支持过我们的领导、同志和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真诚的感谢!
(二)
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启发和启迪是多方面的。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举国上下都将要总结纪念这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年份。为了继续推进京剧艺术的继承和发展,30年来,与伟大祖国同步走过来的中国京剧界,相应地也有她值得总结、纪念和关注的地方。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至80年代末,被极“左”思潮和“左”的政策压抑和禁锢的戏曲界、京剧界复苏解冻,长期不能演出的表演艺术家们满怀激情,登台献艺,一批批优秀的传统剧目纷纷复排与观众见面,久违了剧场的老戏迷老观众热情澎湃,这段时期中国京剧舞台呈现出一派井喷式的繁荣,也是一种畸形的繁荣。
到了1990年前后,“戏曲危机论”、“京剧灭亡论”渐长,极“左”思潮,特别是“文革十年”造成的“剧目断档”、“观众断档”,特别是“京剧演员人才断档”、“人才青黄不接”的矛盾凸现。1990年在国务院支持下举办了历时20天的徽班进京200周年纪念演出活动和振兴京剧观摩研讨会。 1994年举办了历时20天的梅兰芳、周信芳百年诞辰纪念研讨活动。随后国务院出资成立了中国京剧基金会,再到后来的“国家精品工程”和定期举办“中国京剧节”,一路走来,直到现在还在继续走下去。这些举措对于继承和繁荣京剧艺术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期间值得重视的另一事件是,在李瑞环同志倡导和主持下,从1985年至2007年,历经21年,完成了对100年来留下的400多出名家演出的名剧音配像工程,为百年京剧留下了一份珍贵的遗产,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京剧艺术的一个重要特性是“艺在人身,艺随人走”。如何解决表演艺术的人才问题,解决表演艺术家的人才传承和后继有人问题,是继承、发展和繁荣京剧艺术,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难题。
如果说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能够成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京剧界值得一提的一件事情的话,那么她的作用就在于在特殊的时期,以特殊的方式,为京剧表演艺术人才的培养作出了特殊的努力和贡献。
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作为一个特定地“现象”,作为中国戏曲学院地一个品牌,作为文化创新、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创新的一项具体成果,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启发和启迪应该也是多方面的。
(三)
中国戏曲学院在全国千所本科以上的大学中,从某一角度来讲简直可以说是微不足道。但另一方面,中国戏曲学院从她诞生的那一刻起却又以其准确的定位、鲜明的特色在全国大学中独树一帜。58年来,为祖国贡献了从50年以来的几代著名表演艺术家,贡献了予以千计的音乐、舞台美术、导演、编剧等优秀的戏曲专门人才。在50多年的艰苦办学历程中,在为新中国的戏曲事业作出独特贡献的同时,也为我们自己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就是50多年来铸就了“坚忍不拔,孜孜以求,始终以弘扬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艰苦创业中华戏曲教育”的“国戏”精神。而历经十年的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正是这一“国戏精神”的秉持与拓展。
最近,我们在有关部门领导的支持与帮助下,正在积极申办第五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我们将一如既往,发扬“国戏精神”,为继承弘扬民族艺术,为培养更多更好的戏曲优秀人才,作出我们新的努力和贡献。并希望大家继续给以支持。
最后,衷心祝愿研究生学员们为中国戏曲和京剧的发展与振兴作出新贡献!再次对大家的光临,对一切给予过我们支持和鼓励的艺术家们、各级领导、同志们、朋友们表示真诚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