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中国高端戏曲人才培养的摇篮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栏目导航
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第二届“两岸四地”中国戏曲艺术传承与发展论坛在香港举办 ---杜长胜院长、傅谨教授应邀代表我院出席论坛

继2008年12月澳门首届论坛之后,第二届“两岸四地”中国戏曲艺术传承与发展论坛,于2009年11月19日在香港沙田大会堂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是,促进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戏曲艺术界的交流与合作,探索中国戏曲艺术传承与发展路径,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论坛由全国政协京昆室主办。来自内地、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戏曲艺术家、学者、专家、戏曲艺术教育专家等逾百人出席论坛。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出席论坛并致主题词发言。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孙怀山主持,全国政协京昆室副主任张国祥致闭幕词。全国政协委员梁华,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叶少兰、刘秀荣、马长礼、孙毓敏、谭孝增、孙萍,浙江省京昆剧院汪世瑜,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京剧院一级演奏员李祖铭,国家一级编剧张永和,香港中华艺萃研究会会长杨明,澳门文化产业促进会会长蔡安安,台湾戏曲学院讲师李光玉,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教授蔡欣欣等出席此次论坛。在和谐轻松的气氛中,与会者畅谈了对中国戏曲艺术传承与发展问题的思索与心得,进行了广泛的深入交流。

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家正致辞时表示,戏曲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象征,是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戏曲的承传问题,现在到了关键的时候。他引出数据说,过去全国戏曲剧种三百六十八个,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减至三百一十七个,到了2006年急降至二百六十七个剧种,而且有一半没有音响纪录,中国戏曲剧种越来越少,有些正濒临失传。他认为,世界文化应多样性,不能只有单一的文化,而文化分有不同层次,除了知识和伦理道德的层次外,最高层次是情感的体现和滋养,中国戏曲的内容中,有情有义、忠孝并全等讯息,体现了民族的健康情感,离开了健康情感,我们创造的未来不是大家想要的未来。

傅谨教授作了《20世纪以来中国的戏剧生态》的发言,他从历史的角度,对百年来中国戏曲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的几种不同的戏曲继承模式和路径的论述引起了与会者的兴趣。

中国戏曲的承传,在应否及如何创新、改革和发展的道路上,意见纷纭。但大家都会认同,中国人应以戏曲自豪,戏曲是中华民族身份的象征,保存和承传中国戏曲艺术刻不容缓。

叶少兰认为,中国戏曲不同的行当,都有不同的程序和规范,要原原本本地继承戏曲,重现戏曲艺术本体的基础,才能发挥戏曲的精粹。此外,培养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培养技术全面的戏曲人才都是当务之急。

汪世瑜的发言,反映出他看到中国戏曲传承危机感到痛心。他感慨地说,中国戏曲传承的问题谈论得很多,但总觉得问题没有解决,传承危机越来越严重。他说,传承是发展的基本,要发展先要解决好传承。汪世瑜将问题归根于民族性的问题。他苦口婆心地说:“我们自己民族看不起自己,看戏的人都是爱自己的民族,爱自己的文化,如果人人都爱自己民族的文化,大家多从自己做起,为中国戏曲做一点点工作,中国戏曲亡不了。”

对于有人说,崑剧是文化遗产只可继承不能发展,不容许做改动,蔡安安发言时表示不认同。他指出,过去许多名剧或京崑大师,都是在创新和改革中,令中国戏曲向前发展。他说,不改革不发展是不可能的,但要看怎样改,他认为戏曲是写意的艺术,这特点是不能改的。因此,他对那些实景拍摄的崑剧电视剧感到很反感。

张永和亦表示,过去每一位京崑表演艺术家都有好的师承,深厚的基本,中国戏曲应在全面继承的基础上再创新的方向发展,若能这样做到,他期望有新的京剧大家和流派出现。

当天晚上,出席论坛的嘉宾观看了由天津市京剧院演出的大型京剧交响乐《郑和下西洋》戏曲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