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中国高端戏曲人才培养的摇篮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栏目导航
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国际文化交流系举办“守正创新,立德树人”专业建设座谈会

在中国戏曲学院建校七十周年之际,2020年10月30日,“守正创新,立德树人——国际文化交流系专业建设座谈会”在我校教师发展中心举办。会议旨在梳理国交系专业发展规律与人才培养经验,围绕如何在新起点推进国交系各专业提质发展等,进行专题研讨。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戏曲学院原副院长、教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钮骠,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沈世华,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原党组书记翟惠生,北京演艺集团总经理王珏,文化部外联局原驻德国、捷克文化参赞张德生,《北京文化创意》杂志总编、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原党委副书记陈秋淮,北京皇城艺术品交易中心董事长胡月明,北大青鸟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文化艺术策划研究所原副所长、教授王鹏,北京市演出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海君,中国县域经济报社副社长梁曦,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长、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曹林等十余位专家、学者出席座谈会。会议由国际文化交流系主任于建刚主持。

与会嘉宾

与会嘉宾共同重温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重要回信精神,围绕“守正创新”“立德树人”等重要内容交流感想。与会嘉宾高度肯定了国际文化交流系成立以来在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并从专业建设、课堂教学、实践育人与智库服务等方面为国交系深化发展建言献策。

谈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钮骠教授表示,戏曲是中华审美意识的重要载体,我们要在保护戏曲艺术本体,保护戏曲艺术民族特色与风格的同时,提高传播本领,增强传播力度,提升我国文化影响力。翟惠生书记表示,艺术创作要重视“守正”“继往”,真正做到习近平总书记说的“传得开”“留得下”。国交系要把握专业特点和优势,讲好戏曲故事,传播戏曲之美,在实践层面拓展与互联网新媒体领域合作,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于专业建设和创新发展等问题,与会嘉宾均表示国际文化交流、文化产业管理、艺术管理等专业对于戏曲文化传播、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要从实践育人、政产学研合作实践等层面实现专业建设的创新发展。王珏总经理表示要重视人才双向培养,演职人员需要进入学院进行再培训,有实践经验的艺术家进入课堂分享,院团、集团和学院互为激励,互相促进。张海君总经理表示,疫情期间文化演出行业在演出空间、观看方式、传播渠道、产业融合等方面都实现了创新发展,建议国交系在把握传统基础上,运用创新思维把握当下艺术传播与受众特点,关注国际市场,传播国粹艺术。

国交系研究生联合导师张德生先生期待国交系进一步结合专业优势和人才特点,开展中外戏曲交流研究项目、翻译传播项目等。国交系客座教授梁曦先生认为要练好“说写唱”三门功夫,在守正创新中弘扬国粹讲好中国故事,以戏为媒,把中国戏曲和中国故事讲给全国人民听、讲给全世界人民听,不断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

坚持“立德树人”,教师要不断思考和学习教学方法,结合国家文化建设的重大机遇,打造科研合作、实践育人品牌项目,发挥智库作用。国交系研究生联合导师王鹏教授认为艺术类专业课程实践要注重延伸性,关注可能出现的知识滞后性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说明问题。国交系研究生联合导师胡月明先生认为教师不仅传授知识,还需要进行价值导向,结合时代精神与价值引导学生理解专业课程,建设课程思政。本系研究生联合导师陈秋淮书记表示,正值国家提出“文化强国”战略之际,戏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要在国家文化建设的新高度,把握新起点、提炼新思路,打造国交系品牌项目,既要“守正”,也要在未来发展中“创新”拓展,为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提供智力服务。

国交系教师

与会师生合影

国际文化交流系各专业教研室主任、教授代表、青年教师代表刘三平、阙艳华、宋之歌、胡娜、焉若文等分别从戏曲英语翻译、树立文化自信、推进产教融合以及本科、硕士学生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分享。

会议现场

会议最后,国际文化交流系主任于建刚、党总支书记王媛、副主任刘珺分别向与会嘉宾们一直以来对国交系发展的支持表示感谢。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国家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设“文化强国”重要时期以及学院建校七十周年之际,国交系将继续致力于围绕戏曲艺术培养国际文化交流、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努力承担起“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继续加强与政产学研各界合作,开展科研工作与智库服务,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元、立体、生动传播,服务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国际交往中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