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冉常建:新文科背景下戏曲学科建设的新变化(戏剧 2020-07-12)

新文科建设旨在推动人文社会科学与新科技革命交叉融合,培养新时代的人文社会科学家,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新文科建设包含着三个既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的框架体系。首先,新文科建设的目标是创造光耀世界的新时代中华文化体系。其次,新文科建设的核心是培养出一大批综合素养全面的新时代人文社会科学家。再次,新文科建设的关键是推动人文社会科学与新科技革命交叉融合。这种交叉融合的广度、高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即不仅是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艺术学等“文科”范畴自身的交叉融合,而且还包括以新科技革命为基础的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高度融合。从以上分析的内容来看,新文科背景下的戏曲学科建设将在三个方面出现新的变化,即戏曲学科建设理念的新变化、戏曲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变化、戏曲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新变化。在新文科背景下,这三个方面的新变化分别回答戏曲学科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知识体系,怎样把这个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在中专、本科、研究生等课程体系中如何合理配置这个知识体系等一系列重要问题。

1.戏曲学科建设理念的新变化

在新文科背景下,戏曲学科建设理念的新变化体现在要站在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立场,解决戏曲学科在发展方向上认识不清晰的问题。当前某些戏曲学科的工作者或参与戏曲学科建设的其他学科的工作者对戏曲文化不自信的重要原因在于戏曲艺术当前面临的诸多困境。戏曲艺术诞生于古代,它反映了古代的生活内容,体现着古代人的审美理想。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观念的转换、经济的腾飞以及政治的改革和文化的更新,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也随之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传统戏曲在某种程度上无法满足当代观众的审美要求,一些投资巨大的戏曲新创剧目也面临着演出市场的萧条局面。戏曲观众,尤其是大中城市的观众和广大青少年观众的流失,直接或间接导致了戏曲生源的减少、戏曲师资队伍的匮乏和某些戏曲剧种的消亡。针对这种困境,新文科背景下戏曲学科的建设发展一定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文化自信和中华美学风范,坚持立足根本和借鉴外来戏剧文化的辩证统一,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保持戏曲艺术神韵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创作出反映时代精神、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精品。同时,还要积极借助现代新媒体和高科技的新思维、新方法、新技术,创新传播戏曲精品的渠道,全面复兴中华传统文化。

中国戏曲的舞台演出曾经辉煌灿烂,但戏曲理论的研究却远远落后于舞台实践,戏曲学科建设的基础比较薄弱。从戏曲学科的学术知识体系来看,古代戏曲理论大多是实践经验的记录,或应用性的技术理论,而没有从学科体系的角度对中国戏曲做出系统总结;近现代以来的戏曲研究很多是借用西方戏剧的理论术语、概念来解释中国戏曲,缺乏与中国戏曲艺术实践的完整对应关系。甚至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还出现过用西方戏剧理论引导戏曲艺术脱离自身的实践基础,削弱自身美学特色的状况。针对戏曲如何借鉴“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体系”的问题,戏剧大师焦菊隐谈了自己的看法:“用斯氏体系作为一种工具来整理我们民族戏曲的经验,未尝不可以,就像写文章找一些参考书来翻翻,也可以解决一些问题,但不能全靠它。若用斯氏体系来套中国的戏曲艺术,作为解释中国戏曲艺术经验的标准,用以指导我们去总结自己民族的东西,则是不对的。因为中国的美学观、审美习惯、审美心理同西方是完全不同的。”[1](P348)戏曲理论家阿甲指出:“不能否认中国戏曲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的锻炼中,基本上确已形成自己的体系。只是理论上的阐明,远远落后于实践所达到的成就。一到学习外国先进理论的时候,就被它唬住了。总觉得别人漂亮,自惭形秽。在排戏的时候,片面地强调‘生活于角色之中’‘当众孤独’的情绪体验,轻视或反对舞台程式以及演员和观众创作之间的交流;强调生活真实原样的‘再现’,反对生活真实变样的‘表现’;片面地认为分幕比分场进步,总觉得‘四堵墙’式的时间空间比自由分场的时间空间处理科学。”[2](PP12-13)焦菊隐和阿甲指出的上述问题归根结底是对中华民族的戏曲文化不自信的问题。它不是站在民族文化的立场去阐释戏曲艺术,而是以西学为体,用西方的戏剧理论来阐释和改造戏曲艺术,使其丧失独特的艺术个性。针对戏曲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新文科背景下的戏曲学科建设要运用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历史思维,“以我为主”重新审视戏曲学科的发展定位,找准戏曲学科建设的方向和突破点,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创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的戏曲学科理论知识体系。

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戏曲学科理论知识体系,必须以中国文化为根基,以戏曲艺术实践为依据,突出时代特色和国际视野,建立起中国戏曲自身的理论体系。实践证明,中国戏曲不同于任何一个西方戏剧学派的戏剧体系,它有独特的戏剧观念、美学原则、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只有尊重戏曲艺术自身的规律,把握住它的艺术个性,才能使中国戏曲得到科学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在《表意主义戏剧—中国戏曲本质论》专著中提出了中国戏曲是表意主义戏剧的学术观点,希望以中国特色的表意主义戏剧为基石构建新时代的戏曲学科理论体系。因为,套用西方现实主义戏剧等外来的术语、概念解释中国戏曲,在客观上会导致取消戏曲艺术的写意戏剧观,淡化戏曲程式化的唱念做打和意象化的脸谱造型等本体特征。“要想使戏曲研究加入世界学术对话圈,亟需在形式上着手学术规则的建立,而我们这方面的工作似乎还没有开始。没有合乎学术规范、合乎中国艺术经验的分析架构和解释框架,就无法使学术成果真正具有国际性、开放性,成为世界多元学术中的一大理论体系和戏剧流派。”[3](P7)因此,在新文科背景下,我们要按照合乎学术规范、合乎中国艺术经验的分析架构和解释框架来建设中国特色戏曲学科的理论知识体系,使以写意美学为标志的中国戏曲艺术在世界剧坛和文化体系中焕发新的光彩。

2.戏曲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变化

有了戏曲艺术,就有了人才培养的实践,同时就会有相应的教育模式、方法。目前,我国戏曲人才培养存在着学校教育、院团传习、师徒传承、家族培养等四种基本模式,它们分别为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起着各自不同的积极作用。但应该看到传统戏曲人才培养模式在知识能力构成上更注重专与精,而缺少新文科要求的厚与博,这是在新文科背景下戏曲学科建设发展中需要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因此,应该探索如何把传统戏曲教育与现代教学体制有机结合,找到一种把现代教育体制与传统的科班教育融为一体的戏曲教育模式。既能发挥现代教育体系的长处,以此来弥补科班教育的不足,同时又能把科班教学口传心授的优点传承下来,更加有效地、更好地培养戏曲方面的人才,尤其是戏曲表演人才,这是戏曲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方向和重点。通过戏曲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变化,创新戏曲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健全戏曲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全面提升戏曲教育的水平和能力,为戏曲传承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回顾京剧的发展历史,可谓大师云集、星光璀璨。京剧“四大名旦”不仅具有深厚的戏曲表演功底,而且精通书画、兼修音律,他们打破了专业壁垒,广泛学习、博采众长,最终成为综合性、跨学科、融通性等复合型人才。梅兰芳“从青年时代起就认真钻研古典文学、绘画和雕塑、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民俗学、音韵学和服饰学等多方面的祖国传统文化,并把这些知识融入他的艺术,从而创造了大量优秀剧目,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大家风范的流派—梅派。”[4](P6)“四大名旦”之所以相较于同时代科班出身的其他戏曲演员有更丰厚的综合性知识素养,是与常年围绕在他们身边的一批爱好戏曲的文化精英的熏陶与培养密不可分的。这也是戏曲演员在“后科班时期”的一种个体性人才成长现象,目前我们对这种“后科班时期”的个体性人才成长模式的研究和探索还存在着双重的不足。可以说,这种个体性人才培养模式对正在戏曲学校学习的学生和毕业后进入戏曲院团的演职人员在专业成长方面具有同样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在培养模式上,全国开设戏曲专业的院校在拆墙透绿,与社会合作办学方面还存在广度、深度和力度的不足。根据戏曲学科所处的时代方位和背景,戏曲学科的建设应围绕培养具有综合性文化素养、深厚的人文关怀、与时代接轨的现代意识等创新人才这一根本任务进行。在培养模式上,要打破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壁垒,构建更为开放的戏曲人才培养模式。为了实现戏曲学科建设的目的,拥有戏曲学科的学校要科学设计本校在全国戏曲学科体系中的发展方向和层次,合理规划戏曲学科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结构。不同的戏曲院校可积极加强与地方政府、宣传文化部门、专业学会、科研院所、戏曲院团和演艺集团公司、文化创意产业机构的协同合作,全面实施现代特色的学分制,实现学校与社会在戏曲人才培养方面的联动机制,分别探索适应社会需求的戏曲人才培养新模式。

3.戏曲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的新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把当前文艺最突出的问题归结为“浮躁”。他说:“人类文艺发展史表明,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粗制滥造,不仅是对文艺的一种伤害,也是对社会精神生活的一种伤害。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为了解决这个突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文艺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努力造就一批有影响的各领域文艺领军人物,建设一支宏大的文艺人才队伍。文艺是给人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艺术家自身的思想水平、业务水平、道德水平是根本。”当前文艺最突出的问题,自然也是戏曲学科建设中最突出的问题。学科建设的重要目的是立德树人,而立德树人的首要任务是人格的塑造、道德的修炼、境界的提升。正如京剧大师荀慧生所说,一个演员“不只要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艺术手段,还必须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并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文化水平。”[5](P1)新文科背景下戏曲学科的发展,应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力度,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不断挖掘凝练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价值,吸收当代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积极寻找新文科建设与戏曲学校德育教育的结合点,探索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新途径。

 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性极强的戏剧艺术。“在文学方面有诗、词、曲、传奇、小说、散文、韵文等,在艺术方面有建筑、雕塑、绘画、书法、音乐、歌唱、舞蹈、杂技、武术、魔术、曲艺等。众多文学艺术种类的广泛综合,以及儒家、道家和禅宗的哲学思想、美学思想对中国戏曲的渗透,使戏曲艺术在戏剧观念、美学原则、创作方法、表现形式等方面体现出博大精深的艺术特点。”[6](P1)戏曲艺术的综合性特点要求深化专业综合改革,将教学、实践、科研、创作等从相互疏离的状态变为有机融通的新教学态势。未来的戏曲拔尖创新人才应具备以下三种基本素质:(1)精通戏曲本身的内在规律、内在意蕴、魅力之所在,以及深谙它的美学精神。(2)对现代文学、现代戏剧、现代音乐、现代舞蹈、现代绘画以及影视等艺术比较了解。(3)有新的戏剧观念,有传承发展戏曲艺术,创造新戏曲精品的强烈欲望。按照上述基本素质要求来看,目前戏曲学校的学生在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方面也存在着双重的不足。因此,戏曲教学内容应突出专业特点,平衡综合性跨学科知识能力,对教学、实践、科研、创作等课程体系进行整合、重组,构建教学、实践、科研、创作等“四位一体”的戏曲专业课程体系。创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的戏曲学科知识体系是为了构建更完整的戏曲学科课程体系;构建更完整的戏曲学科课程体系是为了更好地培育新时代的大师级戏曲领军人才;培育新时代的大师级戏曲领军人才是为了创造更多的新时代戏曲高峰作品。而构建教学、实践、科研、创作等“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正是实现戏曲学科建设上述几个目标任务的关键着力点。

新文科背景下的戏曲学科建设除了要包括其它艺术学科的教学内容外,还应包括文史哲等基础学科的知识内容,甚至包括与医学、生物科学、信息科学等交叉性内容,强化戏曲演员在人体力学、嗓音训练、舞台创作等方面的研究力度。但是,在跨学科知识体系的融入过程中,要合理配置戏曲专业主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比重,充分考虑戏曲中专、本科、研究生等层次的学生在智力和体力方面的变化差异,避免超越学生的接受水平设置课程内容,导致老的问题没有解决,又出现“夹生饭”等新问题的现象。从全国戏曲学校的学科发展来看,并不是设立的跨学科专业越多越好,而是要在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内实现多学科的有机融合,以培养新时代复合型戏曲人才。进一步说,一所戏曲学校可以适当引进跨学科的师资力量,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培养某一个戏曲专业的学生,而学校自身不必追求小而全,新增很多各不通融的学科专业,导致不同院校或相近院校之间学科专业发展的同质化。从学校内部来看,由于办学空间有限,新增过多的非核心专业也会挤占核心专业的教学资源,在客观上造成核心专业建设力度的弱化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此外,新增过多的非核心专业,还会使学校未来的专业结构优化调整背上沉重的包袱,造成撤销的非核心专业的师资队伍在分流、转岗上的困难。因此,戏曲学科建设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差异化发展,根据戏曲人才的成长规律,将新文科背景下建设起来的戏曲学科综合性知识体系,有机融入戏曲人才培养的整体课程体系中,分专业、分层次、分阶段地突出重点、彰显特色、精准发力,以解决戏曲人才培养中存在的某些教学内容定位不清晰、层次性差别不精确的深层问题。具体而言,在中专阶段要以戏曲专业的技术性知识能力为主体,辅助相关文化知识;在本科阶段要以戏曲专业的创作知识能力为主体,辅助以相关文化艺术知识;在研究生阶段要以戏曲专业的哲学美学知识能力为主体,辅助相关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从而构建起一个符合戏曲人才成长规律的,适应学生智力和体力发展水平的戏曲专业课程体系。

新文科背景下的戏曲学科建设,在教学方式上不仅要深入继承戏曲传统的口传心授式教学方法,还要使之与当代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翻转课堂式教学等相结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打破教学时空的限制,改变戏曲教育的传统形态,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新文科建设中戏曲学科新的课程内容。根据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国大规模在线教学取得的实践经验来看,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戏曲教育教学不仅是可以融合的,而且在某些方面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不断探索课堂教学与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融合,丰富和发展了传统戏曲的教学方法。当然,随着网络教学的进展,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网络教学的优势和不足在戏曲教学过程中也日益显露出来。有些戏曲文学类和舞美类的课程比较适合线上教学,有些戏曲剧目类的课程更适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而有些戏曲创作类课程则不太适合线上教学。所以,未来的戏曲学科建设,对于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戏曲教育教学相结合的问题,应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搞“一刀切”。

综上所述,新文科背景下戏曲学科建设,应当遵循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等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模式,以提高戏曲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本位,以学分制为抓手,设计分层、分类、综合、特需等课程体系,探索多元化、特色化的教学方法,建立将传统戏曲教育与现代教学体制有机融合的戏曲教育新模式。戏曲学科的综合性知识和能力培养要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系统地融入戏曲教育教学体系中,科学地修订戏曲中专、本科、研究生等不同层次而又连续递进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为培养出专业素养高、学术能力精、综合实力强、有创造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奠定更为坚实的学科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