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国家大剧院经典艺术讲堂 | 宋飞:一代宗师刘天华和他的二胡作品赏析(学习强国·北京学习平台 2020-06-23)

【视频及原文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

胡琴源自奚琴,公元8世纪就已在唐代宫廷中使用,称为嵇琴。北宋宫廷的嵇琴独奏已具有高超的演奏技艺。伴随着戏曲艺术的发展,胡琴逐渐成为必不可少的伴奏乐器,用来为戏曲演唱托腔,琴师成为文场戏伴奏的主要角色。20世纪上半叶,刘天华作为最具代表性的胡琴艺术家,从传统文化与新文化艺术中汲取营养,并进行新的创造,贡献出一批令世界瞩目、国人喜爱的胡琴艺术经典作品。本期经典艺术讲堂,著名二胡演奏家宋飞将为您讲述胡琴艺术家刘天华的音乐生涯和对二胡经典作品的解读,带领您走进二胡艺术殿堂。

刘天华

在中国近代音乐史的百年发展中,刘天华(1895-1932)作为当之无愧的中国现代民族音乐一代宗师,就其贡献和成就而言,可以说为中国民族器乐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奠定了百年基业。作为作曲家、演奏家的刘天华,其音乐实践,已被当世学者称为“乐府泰斗”(黄自、汪颐年挽联)、“中西兼擅”。刘天华的音乐实践是以国乐的振兴、与世界音乐的“并驾齐驱”为己任。出生于江苏江阴的刘天华,年轻时便对传统音乐产生浓厚兴趣,他向江南名家周少梅学习二胡,向琵琶崇明派代表人沈肇州学习并掌握《瀛洲古调》全套琵琶谱的演奏,成为地道的民族音乐传承人。刘天华被视为中国二胡演奏学派的奠基人。他在二胡的创作上,以民族音乐的语言与表达为传承和创新的根本,同时借鉴了西洋器乐的创作和演奏手法,巧妙地把民族音乐语言的表达与西方作曲的创作、演奏技法相糅合,在演奏技法上运用揉弦、轮指、泛音、颤弓、顿弓、独弦以及确立和运用多把位演奏法,通过拓展二胡的创作语言、丰富二胡的演奏技巧、深化二胡表现的情感内容、赋予二胡作品以新的创作题材。

二胡

刘天华的音乐创作成就,主要在民族器乐曲方面,其创作的10首二胡曲,每一首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每一首都是中国二胡艺术作品中无可替代的经典传世之作。

《病中吟》又名《安适》或《胡适》,是刘天华先生的处女作,从初稿到定稿,共花了八年的时间。天华先生说,“病中吟”并不是生病的意思,而是心中苦闷如病,是心中苦闷而产生的歌。作者将当时郁郁不得志的心情、人生安适的感叹、逆境中的挣扎和走投无路的痛苦都倾注在乐曲当中,通过音乐,将时而幽咽微吟、时而激愤高歌、时而深情倾诉、时而呻吟叹息,表现得淋漓尽致。

《空山鸟语》其初稿写于1918年,标题采自于唐王维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寨》)。在此曲中,刘天华创造性地运用三弦拉戏式的模进手法,描绘了深山幽谷,百鸟嘤啼的优美意境,是一首极富形象性的作品。从这部作品中也折射出了中西音乐结合观念的可行性与重要性。《空山鸟语》在技术上和思想上都明显领先于时代,借鉴很多新的创作手段和方法,追求作品的思想性。他极大地发掘了二胡的表现力,引入新的技巧、改革乐器、改进记谱方法等都对二胡演奏艺术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烛影摇红》是刘天华创作的最后一首二胡曲,作于1932年。此曲是一首舞曲,借广东小曲中的标题采用三拍子的华尔兹节奏,将继承和借鉴相结合,在人们眼前展现了一派华丽、辉煌的舞会场面,显示出独特的风格。乐曲情绪欢快,旋律流畅,使人陶醉;但此曲又并非尽情欢乐,恰似一个受压迫的歌女,强颜欢笑,婆娑而舞,在华丽、激情的曲调中蕴含着悲哀和惆怅,其含义深刻,令人回味。该曲以乐景写哀景的象征标题与旋律抒写出一种大厦将倾、狂澜近倒、当以警醒的末世感伤情结,潜藏着“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因以涕下”的时代感慨;可谓一首于轻快旋律中透露出忧虑、欢乐场景中体现出哀伤的,表现了美丽的清冷、无奈的欢快、沉重的苦闷与不可预测的亡国破家痛恨交织在一起的,具有象征暗示意味、清冷焦虑情怀的“悲怆奏鸣曲”。其标题是诗意化的,然而融入了悲悯与警示;其节奏是西洋舞蹈化的,可又透露出缕缕忧郁与感伤;其曲式是传统变奏化的,却颇具慨叹与长恨的意味;而题材则饱蘸着深沉的时代觉醒、民族忧患与国家兴亡意识。

本期主讲人简历

宋飞,著名胡琴表演艺术家、教育家、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任职于中央民族乐团、中国音乐学院。现任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表演艺术委员会主任、二胡学会会长。曾荣获国务院颁发的特殊贡献奖、获国家表彰的“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曾获首届“ART”杯国际比赛二胡专业组一等奖(1989),中国“金唱片”奖(2003),中国唱片“金碟”奖(2005),中国十大发烧唱片奖(2006)、中国音像博览会“特金奖”(2006),亚洲十大发烧唱片最佳唱片奖和最佳演奏奖(2007),杰出民乐演奏家(2017)等重大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