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国戏

中国高端戏曲人才培养的摇篮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媒体国戏
栏目导航
新闻公告
媒体国戏

感悟经典 弘扬文化——中华美德戏曲三部曲(人民政协报 2019-05-13)

主讲人简介:

李树建,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现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十八大代表。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德艺双馨艺术家、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等荣誉称号。其主演代表作有豫剧《程婴救孤》《清风亭》《苏武牧羊》《大登殿》等,曾在第十届、第二十五届两次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上海“白玉兰”奖,“香玉杯”艺术奖,首届中国豫剧节金奖等,连续五次登上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2013年2月17日登上美国百老汇舞台,2016年10月18日到美国好莱坞杜比大剧院演出,被誉为“中国地方戏第一老生”。

编者的话:

豫剧是中国最大的地方剧种。《程婴救孤》《清风亭》《苏武牧羊》是豫剧中的经典,可谓家喻户晓。经典是如何创作的?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深厚沃土的戏曲是如何展现中华民族美德的?“忠、孝、节”是如何通过经典感染人、教化人的?本期讲坛邀请豫剧表演艺术家李树建以其自身的艺术经历,讲述精品的创作。此次讲坛是李树建近期在中国戏曲学院2019年春季学期“传统文化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市级思政课上为学生们做的演讲,现整理发表,以飨读者。

以创作立本,以作品立身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有三次重要讲话。第一次是2014年10月15日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第二次是2016年11月30日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第三次就是今年3月4日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发表的重要讲话。对这三次重要讲话我都进行了认真系统的学习,我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讲话为我们的文艺工作指明了方向,只有做到真理解、真体验,才能把好艺术的方向盘、系好艺术的安全带,走好自己的艺术道路。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弄懂、吃透,就能够在艺术道路上取得成就。让我深有体会的是,习近平总书记非常懂艺术,对艺术创作和艺术规律了如指掌。他指出,文艺是塑造人心的,首先要塑造自己,要把为人、做事、从艺统一起来。文艺创作是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来不了半点虚假,花拳绣腿不行,投机取巧不行,沽名钓誉不行,自我炒作不行,“大花轿,人抬人”也不行,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心动,“不让廉价的笑声、无底线的娱乐、无节操的垃圾淹没我们的生活。”他还说,“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最动人的篇章。”不能做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事情。如果“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把作品是否能获奖作为最高追求,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绝对是没有前途的!因此,“要坚守高尚职业道德,多下苦功、多练真功,做到勤业精业。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尊自重、自珍自爱,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这些都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入学习,刻苦实践,把从艺、做人结合起来,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艺术定力,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着追求,才能创作出精品,才能取得艺术成就。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文艺工作者要牢记创作是文艺工作者的中心任务,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才能出精品,才能以精品奉献人民。

我演了45年的戏,让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是我的“忠、孝、节”三部曲——《程婴救孤》《清风亭》和《苏武牧羊》。《程婴救孤》讲的是“忠”;《清风亭》讲的是“孝”;《苏武牧羊》讲的是“节”,也叫“三、六、九”,张元秀养子十三年,程婴抚孤十六年,苏武牧羊十九年。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我们没有迷失方向,戏中的价值观也深深影响着我们。

豫剧精品有很多,比如改编传统的古装经典剧目《杨家将》《穆桂英挂帅》《七品芝麻官》等,唱段句句经典,主题鲜明,以古喻今,传播了社会正能量,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有新编现代戏,如《朝阳沟》。《朝阳沟》自1958年首演以来的60多年里,每次演出现场观众掌声、叫好声不断,演出完观众迟迟不愿离场,这就是经典的魅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艺创作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对此我深有体会。《朝阳沟》的创作就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典型案例。当年豫剧大师杨兰春先生带领河南豫剧三团的演员们去了朝阳沟,在朝阳沟住了整整一年,观察、体验朝阳沟的村民是如何担水、如何生活,于是就出现了“祖国的大建设一日千里,看不完说不尽胜利的消息”这样的场景、这样的唱段;出现了“那个前腿弓,那个后腿蹬把脚步放稳劲使匀”这样既生活化又艺术化的唱词。如果杨兰春先生不体验生活,就写不出这样具有生活气息、具有生命力的剧本。杨先生曾说,走马观花不如下马看花,下马看花不如自己种花,这就是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杨先生还有很多这样的故事,如他在路上看到结婚的队伍,就跟着队伍走,还混在队伍中和他们一起吃饭,回去之后,他就把整个结婚的场面用在了戏里面。这就是戏曲走进人民,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

深入学习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做一个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的文艺工作者。

经典的魅力

我出生于农村,成长于新社会,艺术之路坎坷。

我的家乡汝州市是一个戏窝子,也是曲剧诞生的地方。从小我就喜欢看戏,11岁的时候,为了解决温饱,我就出去考剧团,考了很多都没考上。后来我去了洛阳,考上了洛阳戏校,那时我16岁。刻苦练功,刻苦学戏。1985年,我到北京看戏,一次机缘巧合,经朋友推荐拜京剧名家马长礼先生为师,并在中国戏曲学院进修学习。那时候条件很艰苦,但学习的过程却是很快乐。

经过几年的学习,我带着在北京学到的技艺以及逐渐积累起来的自信,回到了家乡河南。1987年,我来到了三门峡豫剧团,就被任命为业务团长,当时我才28岁。随后剧团请河南省豫剧三团的导演陈新礼排了一个现代戏《三姑娘》,在三门峡的汇报演出,大受观众欢迎,剧团在当地一炮而红。接着又排了一出现代戏《儿大不由爹》,并在1989年河南省首届艺术节上,和省内名家们一起组台演唱其中的片段,受到观众的热烈掌声,我渐渐在观众心中留下独特的印象。

这就不得不说,成为今天我的三部曲之一的《清风亭》了。那是1990年,三门峡市豫剧团决定请石家庄评剧团的导演马玉科来排古装戏《清风亭》。在排练演出《清风亭》的同时,剧团还在准备创作演出豫剧《试用丈夫》。我以前角色大多是老头儿居多,这次演了个具有丑角性质、喜剧色彩的朱二旦。1992年,三门峡市豫剧团应原文化部、解放军总政治部邀请赴京参加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0周年演出,带去了两台戏,就是《试用丈夫》和《清风亭》。《清风亭》在长安大戏院演出空前火爆,演出后评委们连称没想到。随后1993年,我因《清风亭》获得了第十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和第三届全国文华表演奖。

《清风亭》至今我演了3000多场,每次演出,我依然能听到台下观众的哭声。我一直在想,它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魅力?最后我得出一个结论:我的表演都来源于生活,并将京昆的神、话剧的实与豫剧的味结合在了一起,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只有深入生活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和动力,才能知道人民关注什么,人民需要什么,才能创作出为人民的艺术作品来。

戏曲发展需要创新。俗话说京昆看规范,地方戏看特色。我有京昆的学习经历,也深知话剧的魅力,与豫剧的味结合在一起,把握好人物,通过唱腔和入情、入心、入神的表演去打动观众,传播中华美德思想,把角色、演员和观众融合在一起,作品就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和魅力。

我的演出“秘诀”是全身心投入,到城市演认真,到农村演更认真。我记得有一次,在农村演出完《清风亭》,有两个男同志上台为我鞠躬,甚至有一位当场还跪下了,我很纳闷,他们说之前是不孝之子,看了戏后感觉很羞愧。两年后,他们俩被评为了十大孝子。这就是戏曲的魅力,这种教化作用和感染力教人向上向善,这种美德的传承令人鼓舞。

《程婴救孤》讲的是一个“一诺千金”的故事,一个“忠”的故事。2002年由河南省豫剧院二团创作演出。梆子声紧,大幕徐徐拉开。随着剧情的一步步展开,观众的心也随之揪了起来。韩橛将军死了,彩凤死了,公孙杵臼死了,程婴儿子惊哥也死了,而程婴却要背负着背信弃义的骂名在屈辱和误解中抚养赵氏孤儿。我用豫西调的如泣如诉把程婴此时复杂的心情刻画得入木三分,悲凉的气氛令人心酸。演员在台上哭,观众在台下哭。这种打动观众,与观众产生共鸣的戏曲,潜移默化地把它所包含的中华美德、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传递给了观众。记得有一次在西安演出,有很多企业家看完总结了一句话,说看完《程婴救孤》就两个字,诚信,没有诚信什么都做不好。

2005年开始创排的《苏武牧羊》,通过讲述汉朝中郎将苏武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不畏强权、不改气节、坚持信念、永葆操守,歌颂了他的高尚人格和爱国情怀。这就是一个“节”的故事。这种将爱国主义、民族气节通过戏曲的唱腔唱段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与现代元素、古典美学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一个强烈的视觉、听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给观众呈现出了一种充满气魄、充满力量的盛宴,不得不动容。《苏武牧羊》至今已演出500多场,场场爆满。有一次,我在河北演出结束,与几个朋友在一起吃饭,他们看完《苏武牧羊》告诉我,我们几个人的孩子在国外读书的,学成都要回来,要报效祖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忠孝节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戏曲中的很多经典剧目,都表达着这样的主题。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是我们的责任。那些高扬爱国、信仰、民生、廉政等人类永恒主题,接地气、聚人气、扬正气的文艺作品,正是树立先进典型、激发社会正义、宣传人间正道、弘扬民族精神的有力体现。

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创作精品

我从业余剧团到现在,当了32年的院团长,演遍了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出访了29个国家和地区。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去美国百老汇和好莱坞,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异国他乡大放异彩的自豪感,让我感受到了文化自信。

2013年2月17日,我们的豫剧《程婴救孤》走进美国戏剧中心百老汇。2016年10月18日,《程婴救孤》又走进了世界电影中心好莱坞杜比大剧院。有历史记载,1930年2月17日,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到百老汇演出,同月同日,这可能是历史的巧合,也分别是京剧和豫剧的第一次。但我完全没有想到的是,美国观众不仅看懂了这部戏,而且被深深打动了。他们充满感情地用很不标准的中国话说:“你讲了一个很好的中国故事,你,牺牲了自己的儿子,救了我的儿子,不不,救了全国老百姓的儿子。”看着美国人一个个伸着大拇指点赞,我深深感到真正优秀优美的艺术作品是没有国界的。我作为中国豫剧人,特别骄傲。好莱坞的影视明星争先恐后地跟我们的演员合影,我想这就是中国文化,也是中原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力吧。

还有一次,在泰国演出的时候,现场的一位年纪很大的翻译说:“我翻译了一辈子的戏剧,上次你们中国的儿童剧《三打白骨精》让我整场都在笑,这次看《程婴救孤》我是流着眼泪翻译了全场。”

在国外演出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最让我难忘的还是巴基斯坦的那场。因为那是恐怖事件多发的时段和地区,在这种特殊的环境里,剧组几乎是在荷枪实弹的士兵安全保护下完成演出的。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我们全体演职人员顶着巨大的压力完成了整场演出。

这些经历使我深深体味到,什么是文化自信,什么是中国特色,我也不断地被戏曲特别是豫剧的魅力所打动。豫剧,作为中原特色文化,它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中国豫剧有300多年的历史,目前全国13个省、直辖市都有豫剧,并有专业院团163个(包括台湾地区)。特别是1956年成立的河南豫剧院,当时是原文化部直管、河南省政府代管的全国十大院团之一。“文革”期间被取消,2013年恢复建制,现下设四个团,一团以传统戏为主,二团以新编历史剧为主,三团以现代戏为主,青年团以经典名著剧目为主。我从艺45年,当了32年的院团长,对于豫剧的创作,也有很深的体会。我认为,艺术创作要做到“四个是”:剧本是根,演员是魂,政府是力,运作是效。

剧本是一切戏剧活动的基础,一个好的剧本是保证戏剧创作成功的最大前提。演员是舞台的核心,所有的戏曲活动都要通过演员的表演呈现给观众。演员能否通过自己的表演传递出创作者的思想和意图,是一部戏能否成功的关键。我认为一个成功的演员不仅要推陈,而且还要出新。为此,我有几点体会:

一要古今结合。我演的戏以古装戏居多,但我的表演不全是古装戏的演法,而是用了古典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三结合的方法,程式是古典主义的,话白是现实主义的,手法是浪漫主义的。这样既保留了戏曲基本的美学特征,又具有了浓郁的时代气息,同时又不乏艺术的想象与美感。

二要区分对待。同一个剧目在不同环境下演出,其舞台呈现、演员表演等都是有所不同的。如舞台布景在城市演出时用大景,满足城市观众审美标准较高的需求;在农村演出时用简易景,方便运输和使用;到国际上演出时就用传统基本样式。演员表演上,面对不同的观众也要有所不同,在城市演出要“收”一点,“收”就是含蓄内敛,适合城市观众重体验的审美习惯;在农村演出要“放”一点,“放”就是夸张想象,适合农村观众重热闹的审美习惯;在国际上演出要“舞”一点,“舞”就是尽量多使用肢体语言和程式化的表演,以弥补语言不通的障碍,增加传递信息的手段。

三要以情造声。当感情达到一定程度时,演员就要用真情去创造声音,此时可以突破原有的板式,达到无板无眼。如我在演《程婴救孤》时,当唱到“为救孤,我舍弃我的亲生儿”,原有的唱腔曲谱用的是闭口音,每次唱到这个地方时我自己泪流满面,但是观众不为所动。突然有一天,我把最后一个字“子”字咬准之后,把闭口音改成开口音,声音猛烈地爆发出来,下面顿时掌声雷动,演员与观众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收到了良好的剧场效果。

四要用情创程。根据人物的感情创造表演程式,用这种新的程式更好地去塑造人物。如《程婴救孤》中,当程婴亲眼看着屠岸贾杀死丫环彩凤后扬长而去,传统的演法是程婴用蹉步,一声不响地跟在屠岸贾的后面,表现出他的卑微和胆怯。但我演到这个地方时,认为这种传统的演法还不足以准确地表达人物心理,因为程婴是个草泽医生,是个小人物,面对这种血腥的杀戮,他内心的震动是巨大的。我就一改传统的避步为交叉步,两腿交叉着向前走去,而且颤抖得几乎走不成路,充分表达了程婴此时内心的极度恐惧。

五要重新体验。每次演出面对的环境不一样、观众不一样,因而演员的体验也不一样。对我来说,每次演出都觉得是经历一场“血战”,每次演出结束都会一夜无眠,因为我的心还一直留在舞台上。

所有这些集合在一起,才能独树一帜,才能形成自己的流派。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好中国的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创作无愧于时代的艺术精品奉献人民是我们的任务,也是我们的职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