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国戏

中国高端戏曲人才培养的摇篮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媒体国戏
栏目导航
新闻公告
媒体国戏

专访京剧名家叶少兰:艺术家“德艺双馨”不能是空话(中国新闻网 2017-10-29)

2017年10月,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叶少兰收徒仪式在北京举行。摄影 吴先铨

中新网北京10月29日电(上官云) “学戏就是得能吃苦,要不然就别学,一辈子都得‘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而且作为艺术家,品德很重要,‘德艺双馨’不能成为空话。”近日,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曲学院荣誉教授叶少兰在北京接受中新网(微信公众号:cns2012)记者专访,回忆了父亲叶盛兰一生为京剧发展奔走的往事。叶少兰还提到,京剧事业接班人的培养工作已经迫在眉睫,青年演员们应该珍惜国家给予的优越条件,对京剧事业的发展有责任感、使命感。

追忆父亲:京剧史上首位以小生“挑班”的艺术家

叶少兰出身于梨园世家,他的父亲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叶派小生艺术的开创者叶盛兰,代表作有《群英会》《罗成》《吕布与貂蝉》《白蛇传》《西厢记》《柳荫记》等。9岁时,叶盛兰辍学从艺,进入富连成社。最初学习旦角,后来在总教习萧长华先生建议下,改学小生,正是这一个决定,成就了后来的叶派小生艺术。

“我父亲成名比较早,是京剧史上第一位以小生挑班(注:即领衔组团)的艺术家。”叶少兰说,挑班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一出戏需要很多人配合,你得负责乐队、配角等一堆人、事的开销。所以说能‘挑班’的演员,都是有高超的技艺和市场保证的”。

叶少兰便装照。受访者供图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叶盛兰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放弃优厚收入,率先以挑班艺术家身份带领私人班社进入国营剧团,筹建中国京剧院,担任一团团长。叶少兰回忆,最初父亲一个月工资是800斤小米,合当时60块钱,“他宁肯借钱养家,也要参与到国家的京剧事业建设中来”。

“有一个时期,父亲要在十几天的时间内将《西厢记》、《赤壁之战》两出戏排练好,经常两个剧院来回跑,忙得就连中午吃饭的时候都要让我在旁边给念本子,背词儿。”在叶少兰眼中,父亲演出、创排的新剧目能受观众欢迎,与自身的刻苦敬业分不开。

1978年,叶盛兰先生不幸去世了。叶少兰说,父亲在临终前没说过任何财产问题,身边只有十块钱,唯一强调的是一件事,“他让我们好好努力:京剧小生艺术不能丢。这就是父亲的遗言”。

《得意缘》叶少兰饰演卢昆杰。受访者供图

“对父亲来说,始终是京剧艺术大于一切,个人什么委屈都可以不提。”说起往事,叶少兰仍然十分动容,“这些话我一直原原本本记在心里,希望能挑起这副担子。作为艺术家,品德同样重要,‘德艺双馨’不能成为空话”。

收徒教戏:京剧各个流派需要旗手 接班人培养迫在眉睫

正是在父亲的影响下,叶少兰刻苦钻研京剧艺术。在他的努力下,“叶派”经典剧目京剧《吕布与貂蝉》《罗成》《周仁献嫂》《西厢记》《柳荫记》等一大批剧目得以恢复演出,受到海内外观众的热烈欢迎。同时,在担任中国戏曲学院荣誉教授之后,他一直为研究生班授课。2017年10月8日,叶少兰收李福胜、田胜强、曾宝玉、张尧、姬鹏、苏从发、刘明哲、赵佳8人为弟子,希冀将叶派艺术、京剧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

“这次拜师仪式,得到了中国戏曲学院的高度重视。它也不是形式上的仪式,而是宣誓:要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更大努力和贡献。”叶少兰将拜师的目标定义为“弘扬国粹艺术,落实继承发展,培养高峰人才”,“拜师不是为了个人前途,而是要为了京剧事业去担当,要有使命感,我们师徒都应如此”。

叶少兰在收徒仪式上。摄影 李锋

叶少兰并没有否认,京剧发展历程中曾有过低潮。他说,京剧各个流派需要有旗手、接班人,这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并不是学戏就能叫接班人,而是要有大师级的京剧演员,得继承发展、创造观众喜闻乐见的作品。纵观京剧历史上,每一位大师的名望都不是因为名字取得好,而是有能够流传后世的作品”。

“叶派艺术不只属于叶家,更属于整个京剧事业。”叶少兰希望,徒弟们能够勤学苦练,让京剧队伍更加充实、壮大,“学京剧就是要受苦,没有勤学苦练出不来‘角儿’,现在国家给了我们优越的条件,青年演员们一定要珍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