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研班的创新与前景(《人民政协报》 2016-11-07)
文/傅谨
戏曲是薪火相传的事业,戏曲教育同样如此。20年前,中宣部部长丁关根倡导、开创了“中国青年优秀京剧演员研究生班”这一特殊戏曲高端人才培养模式。20年里,青研班一共培养了200多名学员,为京剧撑起了一片天。新时期,各剧种遭遇普遍的人才断层,但这一难题解决得最好的就是京剧,原因就是因为京剧有青研班。因此,青研班对当代艺术教育、对戏曲发展、对民族文化的传承,都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0年前,中国戏曲学院那一代老师承担了青研班的组织工作,为这一京剧传承经典模式的具体实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我经常想,中国戏曲学院现在这一代人如何接续这一事业、如何把青研班办下去,我们是否有可能继续曾经的辉煌?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事情,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青研班的经验有认知、有把握、有总结。青研班办得很成功,但如何总结经验、找到这一模式最具价值的内核,非常重要。有这样一个成功范例放在面前,如果我们不能清醒地认识到它成功的秘密,范例说法很难转化为经验。
青研班成功最重要的原因是制度创新,通过制度创新,找到了一条更符合艺术教育规律的道路。长期以来,我们对人才培养的规律与总结大概是有偏差的,比如说较少考虑各门类人才的培养需要不同途径、有不同路子、有不同方式,而更习惯于用一种模式覆盖所有专业,尤其是习惯于从理工科的人才培养和通识型人才培养模式中总结出的规律,运用到所有领域。而要想突破,真的很难。
我们当然要承认,高等教育发展、包括艺术类的高等教育发展是需要规范化的。然而假如只拘泥于规范化,舍弃了特殊性,就会造成不良后果,尤其是戏曲表演这样的专业特殊人才的培养。说到人才培养,无非是两个问题:学什么、怎么学。很简单,也很重要。
学什么?如果我们按照普通大学的教育模式,会把京剧理论的学习放在首位,但青研班的核心课程就是剧目教学。尽管有许多课程,但如果没有把剧目教学放在核心位置,青研班根本不可能办好。
青研班最值得肯定的经验就是把剧目教学放在首位,这是最需要认真总结、继承的经验。其他课程重不重要?重要,让学员开阔眼界,让学员对戏曲发展有更深的思考,站在更高角度看民族文化传承,所有这些都很重要,但这些都是锦上添花。考虑到现在戏曲发展的实际,功法训练和演出实践也非常重要,剧目教学与这两方面相结合,才是出人才的关键。
怎么学?其实对青研班来说,这个问题可转化为谁来教。通常情况下,各大学办类似的培训班,首先想到的是利用现有师资,但是在艺术院校,艺术实践领域最优秀的师资未见得都在高校,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院团里,尤其是老艺术家。青研班之所以办得好,就是因为集中了全国最好的老师。如果中国戏曲学院只满足于本校的师资,不会有现在的成就,而这也需要打破制度壁垒。在教学评估中,专职老师比例高低是重要指标,青研班却大胆地从各艺术院团聘任了大量优秀艺术家担任导师。正是由于突破了现有的教育评价体系,才有青研班的成功。
青研班通过制度创新,为当代戏曲人才培养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范例。但是对于戏曲未来发展,这样的范例能不能复制、能不能推广?戏曲其他剧种是否有可能借鉴这样的模式?
问题在于,各剧种是否有中国戏曲学院这样的机构,愿意承担高端人才培养的重任,以及有没有这样的勇气和助力,去突破艺术教育面临的各种制度限制。许多大剧种,如粤剧、豫剧、评剧等都有很多好苗子,都希望通过类似青研班的模式培养新一代剧种领军人物,但在实践上却还有很多困难。这是我们面临的艰巨挑战,需要全国各地戏曲教育机构共同努力,全面覆盖各大剧种。
近年来,很多优秀老艺术家的离世,戏曲人才地逐步匮乏,我们无法回避这些问题,但青研班20年发展积累了许多经验,有了对这些规律的把握,我们就有培养一代又一代京剧领军人物的可能。不仅因为青研班20年来行之有效,经历了时间检验,它也是从戏曲人才培养的优秀传统中衍生出来的。青研班模式是制度创新,但这种创新并没有离开戏曲本体、没有离开戏曲的传统,这是传统戏曲优秀人才培养模式在新时代的发展和升华,因此,这样的制度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所以才有生命力。
这就是我们这一代继续办好青研班的信心的依托。
(作者系著名学者、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