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戏曲艺术人才培养“千人计划”高级研修班学员心得选登(《中国文化报》2016-09-15)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精神,切实解决戏曲创作中人才不足的问题,提升我国戏曲人才的综合素质及专业实践能力,文化部在“十三五”时期实施戏曲艺术人才培养“千人计划”,共培养1000名戏曲编剧、导演、作曲、舞台美术创作人才。该计划由文化部艺术司和中国戏曲学院承办,自今年开始实行。
今年6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申报,承办方组织专家进行遴选,确立了129名戏曲人为第一期高级研修班学员,其中编剧班、导演班、作曲班各32名,舞台美术班33名。7月15日至8月19日,戏曲艺术人才培养“千人计划”第一期高级研修班学员在中国戏曲学院进行了集中培训。作为开端,本期高研班在探索中前进,同时积累了诸多宝贵经验,为后期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固本强基。
此次研修班在培训方式上进行了革新,打破了集中授课、短时间结业的传统办班模式,设定学习周期为一年,集中培训35天,在此基础上实行导师制:集中授课阶段,同步安排导师一对一、二对一、三对一地进行辅导,对其作品进行点评分析;集中学习时间结束后,导师对学生作品进行一年的远程辅导,学员在各自单位实践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与导师交流,2017年8月返京进行汇报、结业典礼。
集中培训期间,承办方为学员设置课程137门,配置国内外顶尖专家86名,聘请了相关专业教学、研究、实践与创作经验丰富的一流专家、学者。课程设置既有针对性强的专业课程,传授专业知识、舞台实践,还有综合理论、政策导向等公共课,为学员们传递戏曲领域最前沿的信息和思想。同时,安排学员观摩正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剧目。力求使学员博采百家之长、融会贯通。
学员们格外珍惜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几乎每天都在“头脑风暴”的席卷过程中,处于求知学习的亢奋状态里。学员白天授课,晚上观摩剧目演出,周末不休息,无惧高强度的学习任务,课堂学习秩序井然。
讲求实效的办学方式让每一位学员受益匪浅,得到了多方面的升华,即使名家名师传授的某些知识无法立即消化吸收,却也是打开思维的“金钥匙”,同学们的沟通交流增进了对不同剧种、不同艺术门类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坚定了毕生进行戏曲剧本创作的信心和决心。这次珍贵的学习最终将在自身今后的创作中得到运用和展现。
每一位学员都会铭记:文化部大力度扶持戏曲艺术人才培养,是寄希望于未来的我们,不仅仅是出作品,更重要的是出精品,让参加“千人计划”高级研修班的学员们创作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精品力作,为后世人们了解这个时代提供戏曲剧目精品。
蝉鸣声里试歌忙
编剧班 刘曼曼
七月酷暑艳阳,声声蝉鸣里,在文化部“千人计划”的“惠及”之下,我们相聚北京丽泽桥南。
在这被誉为戏曲艺术家“摇篮”的中国戏曲学院,文化部戏曲艺术人才培养“千人计划”第一期高级研修班编剧班的32名学员,在分班主任谢柏梁老师和助理老师的召集下,满怀期待汇聚一堂。
编剧班的学员们来自全国各地,既有未曾谋面的新朋,也有早已认识的旧友。在楚辞《九歌·少司命》中,有一句“乐莫乐兮新相知”,同学们很快熟络起来,在中国戏曲学院校园的教学楼217教室里,同学们开始了向本领域中外名家的取经求教之路。
翻开《学员手册》主讲作家的名单,一个个令人久仰的剧作家的名字映入眼帘:素有鬼才、怪杰之称的魏明伦老师;一部《曹操与杨修》奠定“江湖”地位的陈亚先老师;因为“说一口‘流利’的福建普通话”而令人懵懂难解、但剧作却令大江南北无不称羡的郑怀兴老师;极其擅长描写爱恋情愫、儒雅而又憨萌可爱的王仁杰老师;横跨影、视、剧多个领域,令人钦佩的多面手盛和煜老师;不仅自身剧作硕果累累,而且热情扶持新人、桃李遍天下的罗怀臻老师;剧作红遍海峡两岸的习志淦老师;有着“中原现代戏第一人”之称的姚金成老师……还有青年剧作家的领军人物陈涌泉老师、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教授颜全毅等青年才俊等,也在其间熠熠生辉。各具风采、各领风骚的导师们,悉心讲解、谆谆教诲,带领我们遨游在戏曲大世界,为我们指点迷津、指引前路。在仰望星空的时刻,我们并没有刻意忘却,也没有刻意回避戏曲艺术和从业人员所面临的种种危机。但是,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今天我们汇聚于此,明天我们星散各地;但我们心怀梦想,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从盛夏到初秋,我们能够得以安然求学,需要感谢的人很多,“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唯有以佳绩来回报。求经探索之路漫长遥远,雏凤初试啼声,我们在蝉鸣声里试歌忙。
竟待梨园芳菲艳
编剧班 陈新瑜
2016年夏季热闹非凡,巴西的奥运会是体育的狂欢节;杭州的G20峰会是高端经济的饕餮盛宴;北京城也在进行一个属于艺术的宏远计划——文化部举办的戏曲艺术人才培养“千人计划”第一期高级研修班在中国戏曲学院隆重开班。来自全国三十几个省、市、区的戏曲人齐聚一堂,聆听数十位国内外知名剧作家、理论家的授课指导,观摩文艺演出,交流学习心得。这一切对从事舞台艺术工作的同仁们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同时也让我们清醒地感受到责任与挑战。
中国戏曲学院是培养戏曲人才的最高基地,承载着传承和发扬戏曲艺术的至高责任。这里云集着诸多艺术大师,也培养了一批批艺术专业人才。作为传统文化有代表性的艺术门类,戏曲是千百年来中国人的精神食粮,从乡野到庙堂,从“雅集”到“花部”,千姿百态的地方剧种,浸染着民族的文化与生活。中国戏曲艺术自产生起,承载着寓教于乐,传承文化精髓的功能。经济大发展的时代下,更需要精神文化的引领,才能真正实现民族复兴。抛弃传统,最终只能被时代淘汰。因此,这项戏曲“千人计划”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尤其对于我们第一期的学员们,更是责任重大。
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为艺术创作指明了方向: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艺术技巧可以在学校学习中掌握,但正确的思想和价值观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磨砺并运用。一名合格的编剧,作品要有时代的担当,有历史的沉思,有未来的追求,从字里行间到舞台上行云流水,都将是不愧于这份职业、这份职责的写照。
这次人才培养计划有着承先启后的作用,许多编剧名家们都在自己的时代书写了璀璨,留给戏曲艺术浓墨重彩的财富。今天他们在课堂上传授的不仅是创作技巧和经验,更多的是赋予我们人生追求与启迪。尤其感谢中国戏曲学院的诸位领导和老师们,酷暑中为圆满地完成这项工程付出了辛苦,他们本着对戏曲艺术热爱的真心,本着对来自五湖四海学员们培育的真情,在短短的日子,与我们结下长久的情谊。其实戏曲就是一门合作的艺术,编、导、演、灯、服、道等部门的通力合作,才有了舞台上斑斓多彩的艺术作品。经过这次学习培训,同学们应牢牢铭记:国家大力度扶持艺术人才培养,是寄希望于未来的我们,不仅是出作品,更要出精品,出一部、十部、几十部不愧于这个时代的精品力作,为后世人们了解这个时代、了解我们提供最好的文化滋养。戏曲的精华所在,永远不会被淹没,戏曲的魅力所及之处,定然会绽放满园春色。
这里的校园静悄悄
导演班 莫 非
一样的盛夏时节,一样的京城,不一样的,是年华相去十几载的我,重回我朝圣的校园。
这里的校园静悄悄!又可听京胡悠悠,又可见昆韵袅袅,又可聚师友亲朋,又可抒情怀自在。我心雀跃,欢喜安放,做回我简简单单、朴朴素素的读书人:老师、同学,前辈、同行,是师亦友,与子同行,听言拾萃,观剧鉴行,可启、可思、可悟……
这里的校园静悄悄!树荫绿绿,溯想当年:幼时随奶奶看戏,由此着迷。青春年少,数千里赴京求学,自此入道。如今年近不惑,依然热爱着的,还是我的戏!许多时间,无论时节,不关心情,我安然一书在手,总可浑然忘物,尽在书中天地。如此相信,纷扰的现实除外,尚有万千世界可以体验、可以遨游、可以纵情悲喜、可以沧海桑田!于是,我读罢书,拿起笔,写故事,书心情,撰戏文,编唱词;熬了通宵忘了寝食,荒了世事抛了时光。写戏导戏于戏曲舞台,情思述说心念梦回,演绎天上人间生死传奇。不觉,已是我半生执业,却一如初心爱重,一往钟之。其中经历搓败收获困惑领悟皆集,伤了累了委屈了便融戏里好一番哭泣,抹干眼泪明天照样神采奕奕,依然做我的戏!
这里的校园静悄悄!鸟雀唧唧,时光凝聚:第一阶段35天的课程学习,我们且修且珍惜!每日晴光里,教室中,听师讲演:查明哲老师貌似云淡风轻地说戏剧,人类的安魂曲。我听着,心头记起那句: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我们,何尝不是游园的丽娘,春正酣,触摸梦的边!
晚来徜徉于京城各大剧院观剧,恰逢全国各地基层院团剧目汇演:昆曲、花灯戏、川剧、拉场戏、河北梆子、沪剧、琼剧、客家山歌……一戏一腔一剧一格,我们领略其中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如行路天南地北,视听百戏千曲,深深受益。
同学们少长贤集,大家来自各地,哪怕是之前未曾相识,如今一起却似早已知己。我们看戏聊戏所想所思,可倾谈分享,可解惑未及,可一切来叙,可尽心真诚无比!
这里的校园静悄悄!夜雨淅淅,正好思绪:回到这里离了繁篱,初心所在魂也沉静:我思考,古老戏曲舞台程式化形式与现代舞台样式的融合与交汇;我寻求,古典美学品格与现代审美理念的衔接与架构;我致力立足传统艺术本源开拓未来舞台艺术的创新空间。
千人计划,助我圆戏曲国学之梦
导演班 蒲虎勤
来自于大西北最具神奇色彩,巍峨壮丽的“崆峒山”脚下,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基层秦腔院团的我,这次有幸被推荐来到中国戏曲学院攻读戏曲导演班,我深感荣幸和自豪。
我真正感受到了在这次文化部戏曲人才培养“千人计划”中,文化部艺术司和中国戏曲学院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特别是师资力量的配置,实力空前!而且老师们不辞辛劳,每次提前到课堂,生怕他们少讲了,我们少学了!特别像罗锦鳞老师,连上6堂课,堂堂早到,不愿意休息。80岁的高龄,是我爷爷一辈的老人,他和众多老师们这种为人师表的楷模精神让我产生敬佩之情。敬仰他们对戏曲事业所做出的贡献和执着,钦佩他们的人生追求!每次他们讲完课带着笑容下课离去时,我望着他们那饱含沧桑的背影感慨万分。他们这批人对我国戏曲事业的付出是无私的,希望把他们一生所学赠予我们并得以传承。想着他们课堂上一丝不苟,不厌其烦,生怕给我们少讲一个知识细节的情景,我们感到了心疼,是信念让他们每堂课坚持上完3个小时。我感谢各位老师,谢谢你们。我虽然在舞台上演出了30多年,可最缺的就是戏曲理论知识,在这次学习过程中让我在戏曲理论模块得到了很大的充实!如盛和煜老师的“八个台阶”讲了他人生的八次经历;查明哲老师的“形象种子”怎样去掌握、寻找,确定形象种子和“纪念碑”的排导构思;罗锦鳞老师“导演艺术的特性和职能”,导演是一个组织者更是一个指挥者,导演是作者的代言,是演员的一面镜子!赵伟明老师的“戏曲导演思想”,戏曲是对人生的体验、思想、认识并了解世界,沈斌老师的“古不陈旧,新不离本”,创编传统剧目要有现代感,新创剧目要有戏曲传统的表演手段;冉常建老师的“戏曲导演技法”是我们戏曲导演真正的镇山之宝,特别是舞台空间和现实空间的矛盾,让我们更加了解怎样去处理舞台空间和现实空间存在的排导操作手法与技能,“舞台调度”就是设计富有表现力的造型形式,组织舞台动作,揭示演出的主导思想;吴兴国老师的“戏曲导演实践创作”,放开自己,越能吸收好的艺术,壮大自己,修行自己用虚拟的形式表演戏曲最高的境界;汪人元老师的“如何认识戏曲音乐的优秀传统”……老师们所讲的戏曲理论知识,真是让我大开眼界,茅塞顿开,也让我真正认识到戏曲的博大精深!不进学堂门,不知学问深;平时自狂傲,今方知渺小;愿此戏曲人才培养计划,能助我圆戏曲国学之梦!这就是我这次学习得出的结论,我的心得。我感觉到文化部举办的这次优秀传统艺术“千人计划”高级研修班,为我国的戏曲事业夯实人才基础做出的伟大贡献。感谢文化部艺术司、中国戏曲学院给我们搭建的这个平台,从教学导师、学习环境、食宿、戏曲观摩等方面给予的周到的安排。
经过这次的学习观摩,我要把我所学、所看、所听的理论知识和各个院团经典之作的精髓,牢记在心,回去在工作中化作实践,创作出老百姓喜欢看、看得懂的优秀戏曲作品,给国家、学院和老师们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这是一次很好的提升机会
作曲班 齐 欢
我有幸参加了文化部戏曲艺术人才培养“千人计划”高级研修班,再次走进中国戏曲学院的大门。此次学习我要感谢主办单位文化部出台如此有力的措施,感谢承办者文化部艺术司、中国戏曲学院,使我获得重回校园、重温课堂的学习机会。作为一名从事戏曲音乐教育的大学教师,作为一名戏曲作曲者,这是一次很好的提升自身专业素质的机会。
中国戏曲学院音乐系的领导和老师,为研修班的课程设置以及培训的具体操作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此次学习安排,以理论为教学支撑,以课堂为教学基础,以实践为教学目的。课程架构安排合理,课程样式丰富多彩,课程内容覆盖广泛全面。不仅有作曲专业课程,还有音乐理论基础课程,并且安排了创作研讨会,以及课堂以外的观摩学习。每一位学员都有不同的收获。学习让我开阔了视野,解放了思想,补充了新的知识。在这里的每一堂课,都让我感动。加之来自不同省市的同学们汇聚一堂,从课堂到宿舍,从听课到交流,相互交换工作经验,借鉴思路方法,让我收获颇多。
戏曲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是戏曲艺术发展的关键,戏曲作曲创作人才的匮乏,值得各方面关注和重视。从单旋律横向发展到多声部立体思维,前辈已经迈出了勇敢的步伐,我们如何去实现音乐的统一性、多样性,体现民族性、时代性,是我们这一代戏曲作曲者的职责。
戏曲作曲专业学科起步比较晚,戏曲作曲确实是有高负荷的工作量、需要综合知识的一个职业。唱腔的创作,音乐配器的创作,怎样传承?如何学习?根据时代的特点,教学思想需要统一,教学理念需要更新,教学体系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教学质量需要提高。
经过第一阶段的学习,使我认识到自身的不足,看清了努力的方向。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老师给了我正确的引领,我还需要一些时间消化和吸收,总结归纳知识点,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我将以此次学习作为人生旅途中新的起点,勤奋工作,开拓创新,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创造新的业绩。
打开我们思维的一把“金钥匙”
作曲班 赵红梅
7月15日是个特别的日子,文化部戏曲艺术人才培养“千人计划”高级研修班第一期开班仪式在中国戏曲学院举行。在我踏进校园的那一刻是激动、是兴奋、还是感慨,真有种说不出的滋味涌上心来。感谢文化部为我们基层的创作工作者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平台,感谢中国戏曲学院为我们提供了优越的生活及学习环境,难忘高鹏老师的热情接待及周到服务,感谢分班主任谢振强教授和其他老师的关心和关爱。
上课以来,同学们热情高涨、认真听讲、课下交流,每位老师的授课都是精彩至极。在此期间,听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刘康华讲了西方传统大小调体系和声和五声音阶的调式运用及和声配置。老师不厌其烦地给学员们重复、温习,使我们能真正对他的授课内容得到消化和理解。因为我们这批同学来自各地不同的院团,每个人主打专业各不相同,所以音乐素养程度也有相应差异。尽管如此,通过刘老师的特别教学模式,我们还是都能听懂并从中受益。在音乐创作方面,相继听了刘康华、段平泰、续正泰、朱绍玉、牟洪、高一鸣、唐建平、朱维英、杨乃林、张建民、何占豪、时白林、赵石军、王立平、谢振强等老师的精彩讲座及授课。年近八旬的段平泰老师为我们上课,平易近人风趣幽默给我印象很深;续正泰老师谦虚、洒脱,知识的渊博让他讲课充满了自信,他用理论加实践的方式给我们传授了宝贵经验;朱绍玉老师精彩到位地分析了同学们作品的优点和欠缺,使我们受益匪浅;牟洪老师拖着还待康复的身体为我们讲课;高一鸣老师讲课慢条斯理,说起音乐、唱腔构思无不独到、准确。唐建平老师讲述了音乐主题的构思及旋律的发展,并结合他的力作琵琶曲《春秋》做具体的音乐结构分析,随着唐老师的分析让我们对作品的结构有了理性的认识;朱维英老师总结了戏曲音乐的写作方法及在戏曲中随着剧情发展、情绪变化准确的音乐处理所呈现的音乐效果;杨乃林老师谦虚、轻松的讲课方式拉近了同学和他的距离,和声的运用分析得清楚明了,以他的从业之路鼓励同学们要建立自信;张建民老师以聊天式的授课方式讲了很多理论、经验;何占豪老师生动的梁祝曲式分析让同学们听得如痴如醉,从中更加体会到了情之所到、音之所至的真正含义;赵石军老师的讲课切实考虑到了同学们的求知方向及实际创作中所需要特别加强提高的地方。在戏曲理论方面还听了汪人元、戴嘉枋、钱国祯等理论家的权威性剖析。
在短暂的学习中,各方面知识无法马上消化吸收,却是打开我们思维的一把“金钥匙”,在我以后的创作中会受益匪浅,同学们的沟通交流让我对兄弟剧种也有了更多的关注和进一步的了解。能受到这么多名家的教导,很幸运、很荣幸,对这次学习,我会更多地去消化吸收,以便在今后的创作中能真正运用。
将这笔宝贵财富存于心里
舞美(服化)班 蒋 典
感谢文化部为戏曲人搭建如此高规格的平台,让我有幸在毕业7年后重回母校,参加戏曲艺术人才培养“千人计划”高级研修班,让我能再次感受艺术的熏陶,接受艺术的洗礼;聆听老师传道、授业、解惑。对在京剧院团工作的我,不仅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也是一次艺术认知的重塑。
文化部艺术司、中国戏曲学院为我们学员精心安排课程。老师中不仅有当下活跃在国际舞台上设计风格各异、艺术个性鲜明的设计师,还有国内一线的服装化妆设计师与学术领头人,设置了诸多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专业课程。首先,由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设计系教授Igor先生介绍了在全球一体化文化交融的时代下,每个国家所代表的不同的服装设计风格与前卫的设计理念。观看了Igor老师收集的全球具有代表性的设计师的作品案例,老师结合自身的创作经验,分析创作思路,深入分析如何表达戏剧动作、情绪、意义;如何建立演员与观众交流关系。在Igor老师的课程上,我钦佩他思维之严谨细腻,从讲解古典戏剧到西方现代戏剧流派,从舞台设计的基本理念到变更与革新,让我对西方戏剧服饰有了清晰而深刻的认识。
给我们上课的第二位老师是西班牙著名服装设计师玛莉莲娜老师,极具个人魅力,是我所见过的最特别的一位设计师。她鼓励我们发散思维,坚持自我,尊重自己内心的感受。她是一位非常注重自我感受与表达的老师。她的作品热烈、奔放、神秘、深邃,风格迥异,每一部作品都会带给人强烈的情绪感。情感很容易被她的作品带入其中,她犹如一朵富有激情的“西班牙玫瑰”,在用艺术的方式勇敢地表达自己,这深深地感染着我,让我对自己有些僵化的设计思维有了新的思考。作为一名设计师,艺术的审美能力决不能禁锢在某个狭小的专业领域内,一定要触类旁通,善于从其他学科中汲取灵感,从其他艺术门类中提升自我。
中央戏剧学院教授章抗美老师讲的“傀儡的边界——及其新表达”对现代舞台设计的趋势有了更深刻的讲解,现代舞台常以巨型傀儡造像的方法来体现舞台设计新的表现。列举雅典奥运会开幕式与加拿大冬季奥运会等案例,来揭示超现实主义的概念与傀儡造像的手段。章老师向我们呈现了大量国内外先进设计案例。老师的讲解为未来的舞台设计点明方向。我了然一个优秀的服装设计师应该具备国际化的视角,这也是我今后工作中应当更加关注的。可以说每一节课,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老师的话犹如一颗思想的种子,今天根植于心,来日必将长出一朵花来。
戏曲艺术人才培养“千人计划”高级研修班在7月开班,我与来自祖国各地的舞美行业的兄弟姊妹们相聚在一起,我们在这里学习观摩、相互交流、和谐友爱,用艺术来滋养心灵、灌溉灵魂、提升自我。我会将这次学习经历,将这笔宝贵的财富存于心里,在日后的工作中更好地运用和发挥,为戏曲舞台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激起头脑风暴
舞美(服化)班 刘晓蕾
感谢文化部的关怀,感谢文化部艺术司和中国戏曲学院的组织实施,以“坚持特色、开阔视野、锐意创新”为教学主导思想,集合国际舞台美术资源,高规格的教学规划,中外著名设计师讲授,剧目观摩为辅助,为我们精心设计、量身定制的课程,传授我们舞台专业知识,以最大的耐心与关爱来满足我们对所学专业的多方面需求。我工作5年之后再次回到中国戏曲学院,成为文化部戏曲艺术人才培养“千人计划”高级研修班的一员,非常荣幸,也很庆幸,让我再次受益老师的“授业”,再次“解惑”创作之路上的问题。
在这一个多月的课程中,云集了在国际舞台上极其活跃的、艺术视角鲜明的实验型、先锋型、创新型、设计师,来冲击了我们的视觉和刺激我们思考。第一堂讲座,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服装设计系教授 Igor Roussanoff老师介绍了世界舞台服装的发展,在全球一体化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下,了解更多来自各个国家乃至全世界的服装趋势。老师鼓励我们做出自己的风格,把设计的情感表达给观众,为我们打开了世界视角,在大环境下审视自己的创作理念。我们一直在传统的“括号”中创作,而界限以外的创作资源并没有很好地利用。培训课程激发了我们审视自己拘谨的、束缚的创作过程,让我们看到了“异类”型的设计,看到了戏剧艺术的包容性,同时也映射了我们不自信的创作胆量。
在课程进行当中,我们还与英国《战马》创作团队面对面讨论了创作当中一些技术领域的问题。英国国家剧院服装总监卡罗尔·林伍德的课程分享,让我们深刻了解到“服装技术总监”一职的重要性,这是一个能够帮助设计师把想法转变成现实的角色,而这恰恰正是国内的剧院和创作团队中缺少的角色。技术总监要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直至演出成功。这一切的工作都会产生大量的图片、数据、信息资料,这些资料会统统放入“服装圣经”,也就是服装资料库中。英国剧场技术人员良好的规划能力,工作程序逻辑严谨清晰,起到一个全局的调控、对接、管理、记录、存档的重要作用。同时“资料库”的工作方式也可以适用于任何职责岗位,让事情变得井井有条,让任何问题都在可控制的范围内解决。这就是英国“ROCK”定律,好的技术总监必须具备以下的四个能力:很好的资源能力,很好的组织能力,很好的创造力,很好的个人性格。
课程不仅仅传授了新的知识,提高了创作的意识,激起头脑的风暴,开阔了视野、激发锐意创新,我们还收获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友谊。33名学员怀揣着共同的梦想,切磋讨论互帮互助。这是我们求学之路上最重要的一笔人生财富,我会将这次学习经历,在日后的工作中更好地运用和发挥,把戏曲舞台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
时光荏苒,到了课程的尾声,同学们盼望能多上几节专业课,老师们更是恨不得把所知倾囊相授。师生之情,同窗之谊,在今后的岁月中,虽不能“共剪西窗烛”,却还能“千里共婵娟,天涯共此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