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国戏

中国高端戏曲人才培养的摇篮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媒体国戏
栏目导航
新闻公告
媒体国戏

一生系国剧 恨武生困于《华容道》 后世悲氍毹 哭泰斗难再《挑滑车》(《北京青年报》 2016-06-02 )

本报讯(记者郭佳 杨文杰)今晚天堂开戏足以胜过人间,先有兼学尚、荀的吴素秋,后有梅氏一门最像父亲的梅葆玖,之后是“程门立雪”李世济,昨天则又来了“最帅武生”王金璐……2016,京剧界同悲“天上人间”。而天堂树起的这座梨园凌霄,也因大师聚首而将继续让观者物我两忘,戏若此生,人间天堂。

昨天早晨7时30分,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家,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有“武生泰斗”美誉的王金璐在家中安详仙逝,享年97岁。

作为中华戏校最优秀的毕业生之一,王金璐的人生可谓传奇。他年少英俊,曾在1937年北京《立言报》举办的童伶竞选中获得生部冠军。1940年后曾搭李玉茹“如意社”及宋德珠“颖光社”,此后分别与金少山、侯喜瑞、尚和玉、马德成、筱翠花、言慧珠、李洪春、奚啸伯等响当当的名字合作演出。1951年参加上海华东实验京剧团,后参加上海京剧院。“文革”中经历了谋生的困境,1979年调入中国戏曲学院任教,弟子众多。上世纪90年代初一部电视剧《武生泰斗》,王金璐因林玉昆一角,声名跳出了京剧界,此后也有了“武生泰斗”的美誉。耄耋犹盛年,练功不辍至九旬,从教后虽有些疏离于舞台,但戏迷却神随其多年。作为杨派传人之一,他能演200余出长靠短打武生戏,武功扎实,武戏文唱,既吸收了“麒派”贴近生活的演技以刻画人物,又从“马派”表演中汲取营养,台风和身段大方飘逸,寓文于武,别具一格。

据悉,遵从王金璐先生生前意愿,不在家中及单位设灵堂吊唁,6月7日上午10时,将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大礼堂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周龙:他打破了大武生撇嘴、瞪眼、撺眉的脸谱化

从1985年便开始跟王金璐先生学戏的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周龙,与老师相处的30年间,感触最深的便是他的平易,“从开始我们就很投缘,作为京剧大家,老师却不会让人有畏惧感。”在周龙眼中,“老师一生经历坎坷,很奔波,曾经还要为生计发愁,但他始终性情开朗,待人谦和,如果不是早年间太过劳碌奔波,以他练功的底子,能够活到100岁。”同样是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周龙说,“老师就是我的目标。他在戏曲界,艺坛、教坛皆泰斗,从艺快90年,教学也40余年,他是真正的艺术家、教育家双跨。前两年他还在学校教学,在家中给弟子说戏更是一直坚持。”今年初,周龙收下一位弟子,那时他带着自己的学生去老师家请教,王金璐先生甚至还能搬腿。都说武生的舞台寿命短,但周龙说,老师在年事已高,即便身体不在最佳状态时,也会更多地以传神和意境去刻画人物,表演依然精湛,给我们后辈不少启发。”一部《武生泰斗》,让王金璐的名字跨出了京剧界,周龙说:“老师在那部电视剧中的表演很传神,这与其在舞台上一贯的理念分不开。他打破了脸谱化的武生表演套路,以往我们通常认为大武生就要撇嘴、瞪眼、撺眉,但老师不是,他非常讲求人物间的差异。他常说,同是武生,高宠与林冲不能一样,陆文龙与赵云也不尽相同,所以老师的表演脸上都有戏。”作为最早在京剧界进行探索与尝试的人,对于周龙建立在尊重传统之上的创新,王金璐先生都是以包容的心态面对,“老师从来都是鼓励的,没有说过你不许做什么。”

谭孝曾:我父亲年三十第一个拜年电话一定是打给他

 昨天中午,当今谭派掌门谭元寿从新闻中看到王金璐去世的消息后,第一时间便给王金璐先生家打了慰问电话。据谭元寿之子、谭门第六代传人谭孝曾介绍,当年他父亲曾与王金璐先生、景荣庆先生等人组过一个不分头牌、二路的“共和班”,当时大家互相挎刀、互为主演,演过不少的戏。“王金璐先生虽然是武生,但非常喜欢麒派,有一次他为了过《徐策跑城》的瘾,我父亲陪着他一起演。虽然两个人一个出自富连成,一个是中华戏校毕业的,但合作很愉快,那一场演的非常开心。前些年他们老哥俩聊起这件事时还特别高兴,都不像是七八十岁的人了,仿佛又回到了年轻时。”“上世纪50年代,王金璐先生的女儿认我父亲做了干爹,而我则认了王金璐先生为干爹,后来他们老哥俩见面时,还互称亲家。记得在1971年左右,当时我们家住在红霞公寓,那时王金璐先生从西安回京养病,他每周都会骑着自行车夹着装毛巾、扇子的布口袋到我们家,那时我在《红灯记》样板团,只要我有空,他就会到楼顶的露台上,一个暑假的时间,给我完整说了一出《夜奔》。要知道他说戏,自己都是要示范出来的,如果说后来我的形体还不难看的话,与王金璐先生给我说的这出戏有直接的关系。”在“文革”中那段王金璐先生没有工作的时间里,他的夫人靠糊纸盒子维持全家的生计,很是艰难,那时,谭元寿还给领导写信希望能改善他的生活,而两家人的交往也一直延续到现在。谭孝曾说,“我父亲有个习惯,每年年三十下午的第一个拜年电话就是打给王金璐先生,而他也会在电话那头说:贤弟,你又抢在前头了,直到今年依然如此。因为都年事已高,去年6月我父亲舞台生活80周年纪念活动,是他们两人最后一次见面,那一次,他们不顾周围有多少人,一句‘兄弟,我想你’,便抱头痛哭……我在一旁都止不住落泪。5月27日,我还同王金璐先生之子王展云一起开会,筹备非遗传人的纪录片。当时他告诉我,王金璐先生身体还好,但已经不遛弯了,有时会忘事,当时我们还策划他与我父亲两人坐在一起对谈,聊京剧往事,但现在,这个策划也无法实现了。”

白燕升:在他心里,杨小楼才是“武生泰斗”

著名戏曲主持人白燕升与王金璐相交已有20年。“这是一个福寿之人,京剧武生与王金璐是互为因果,97岁谢世是京剧的福分,也是王金璐先生的福分。我们1996年结识,当时他在侧幕给弟子赵永伟把场。后来还有一次在长安演出,那次我在大化妆间的角落跟他聊天,我问他,您怎么看‘武生泰斗’这个称呼?他说自己从内心反感‘武生泰斗’,‘杨小楼才是武生泰斗,我连他一个脚趾头都算不上’。但是今天,以他生命的长度和厚度,绝对可称得上是‘武生泰斗’。在白燕升看来,台下俊朗的王金璐先生,绝对称得上是那个时代京剧界的男神。“97岁谢世,他带走了京剧武生的一个时代,这是毫无疑问的。一代武生大家离开了,我们是否应该思忖唱念做打的京剧局面现在已不存在了,现在的京剧大都以文戏、唱功戏见常,而忽略了武戏。武戏演员排练或演出都有风险,有风险就伴随伤痛,这也是武生后继乏人的最主要原因。97岁高龄一定与童子功有关,老人家身体素质超级棒。此外,他还是一个老顽童,简单乐观,在他80多岁时还在舞台上摔僵尸,看得我在侧幕都叫出声来,而他身体里不服老的状态一直有。这种不服输、不服老的精神在一个唱武戏的男人身上太自然不过了。这些年老先生注重养生,闭门谢客,不登台也不接受采访。他虽然唱武戏,在台上生龙活虎,但台下却温和谦恭,这种动静相宜是多年修炼出来的。”

傅谨:从他身上我们看到武生的艺术生命何其长

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傅谨教授认为,“以往我们常常说富连成、荣春社培养了多少名家,其实当年焦菊隐先生用新理念、新尝试创办的中华戏校,也依然桃李满园,其成功的标志正是培养出了像王金璐先生这样的优秀艺术家。他还在学校时就开始挑班了,跟李玉茹等人合组‘如意社’,还不到20岁就已经在上海唱红了。我们都知道中华戏校有‘四块玉’(李玉茹、侯玉兰、白玉薇、李玉芝),要知道她们都希望能和王金璐合作。后来在中国戏曲学院从事教学后,当今京剧舞台上的很多武生演员,都得到过他的教诲。不过也正因为从中年开始就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他牺牲了自己的舞台,后来多少有些淡出了大家的视线。”作为一个出色的教育家,王金璐先生曾在很多场合提及过京剧武生教学当前面临的问题,傅谨说,“其实武生是一个格外需要勤学苦练的行当,比起生旦要吃更多的苦,都说武生的艺术生命短暂,但王金璐先生60多岁能演《挑滑车》、80多岁还能摔僵尸,90高龄还练功不辍,接受访谈也神完气足。从他身上,我们看到武生的艺术生命何其长。很多演员刚入中年就有了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感觉,其实是源于自身的松懈,很少有人像王金璐先生那样把练功当作快乐,而他自己多年都把保持这样的身体状态看做是生命的一部分。”

 邢岷山:十年前家宴的四老都走了

 1990年,还是北京电影学院大三学生的邢岷山出演个人首部电视剧《武生泰斗》,开始演艺生涯。剧中,王金璐饰演京城武生头牌林玉昆,邢岷山饰演徒弟“小林玉昆”,最终继承了“武生泰斗”衣钵。

邢岷山昨日接受北青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说,得知王先生仙逝的消息,非常震惊难过,特意翻出当年的电视剧重温了一集,先生音容笑貌犹在眼前。“因为拍摄电视剧《武生泰斗》,得与先生朝夕相处三个月。我虽为孙辈,因戏结缘,此后每遇先生,怹总唤我‘儿子’,总会说:‘来,儿子,坐爸爸腿上!’”在邢岷山心中,王金璐是个风趣、幽默、对艺术执着,又对生活充满乐趣的老人。“先生帅极了!当年拍戏怹71岁,剧中所有的戏中戏,先生总是亲力亲为,精益求精,为了拍摄效果,《走麦城》的‘僵尸’连走了三次,仍气定神闲!”邢岷山还记得,王先生当时正在戒烟,师娘在剧组“监督”,王先生没办法就总是跟他这个“儿子”偷着要烟抽,后来被师娘发现了,有一天老先生竟然掏出一瓶鼻烟来给邢岷山闻。

2006年1月15日邢岷山一家曾家宴刘曾复、吴小如、黄宗江、王金璐四老。岳父岳母做了一桌的菜,四位老先生聊的海阔天空,尽情尽兴。如今四位老先生都已仙去,再次翻看他们的照片,重听当年聚会的录音,邢岷山格外感慨、难过。“前一段还打电话要去看望王先生,但是他表示身体不太好只能暂缓,没想到竟不得再见。所以照顾、关心老人真的是要说干就干,不然很容易成为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