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国戏

中国高端戏曲人才培养的摇篮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媒体国戏
栏目导航
新闻公告
媒体国戏

扬剧首次亮相中国戏曲最高学府 观众全体起立长时间鼓掌“点赞”( 扬州网2015年11月19日电)

记者王鑫北京报道 一袭白衣,讲述了一段千古风流的故事。一段唱腔,演绎着一种地方剧种的传奇。昨晚,由中共扬州市委宣传部、中国戏曲学院、 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主办,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扬州市文广新局承办,扬州市扬剧研究所协办的国家艺术基金2014年度资助项目——新编历史剧《衣冠风流》汇报演出在中国戏曲学院大剧场举行。今天,还将举行“国家级非遗剧种——扬剧艺术研讨会”。这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继2003年大型扬剧《史可法》进京演出后,扬剧第二次以整台大戏的方式献演京城。著名戏剧表演艺术家裴艳玲,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季国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孙永如等观看了演出。

《衣冠风流》展风流

 讲述东晋谢安的传奇故事

昨晚七点,中国戏曲学院大剧场的舞台上,大幕开启。伴随着铿锵鼓点,李政成扮演的东晋名臣谢安,一袭白衣出场,吟唱出一段传奇故事:东晋大将桓温谋反,吏部尚书谢安在东晋陷入政治危机时力挽狂澜,他以超人的智慧和胆略,以一腔正义和满腹才华,凭三寸不烂之舌劝阻了桓温篡政的图谋,消弥了一场江山易帜的灾难。作为一位文人,谢安识大体,敢担当,以德治国,以德服民。这一天,谢安翩然白衣,担负着国祚存亡;这一天,新亭宴上,一个人,战胜了一支军队。

《衣冠风流》看似讲述了谢安一个人怎么战胜一支军队,静坐得安的故事;然而,所要表达的却不是军事斗争。实质上是将魏晋文化背景和谢安在政治事件冲突中的道德理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这部戏既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又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打造不一样的扬剧

《衣冠风流》至今获奖无数

选择这一部《衣冠风流》进京演出,因为这部剧也代表着目前扬州扬剧研究所的最高艺术水准。一直以来,扬剧的艺术特点,都让扬剧所表现的题材有所限制。相比较京剧的帝王将相,越剧的才子佳人,扬剧的题材并不丰富,也以现代戏为主。近年来,扬剧突破传统,力邀著名编剧编写剧本,推出了系列好剧,其中就以《衣冠风流》为代表。这部剧以宏大的历史题材为背景,却将戏剧的切入口放在谢安一个人身上,一个人和一个时代的戏剧对应关系,在这部剧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特别是这部戏并没有太多的武戏,李政成扮演的“谢安”多是文戏,通过唱腔和表演,来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显示出当代扬剧领军人物的不凡造诣。

    自从推出以来,《衣冠风流》也是获奖无数,如2013年荣获“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资助剧目,2014年荣获第二届江苏文化艺术节“荣誉剧目奖”,2014年度荣获首批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2014年荣获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2014年5月参加了由文化部主办的“第四届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展演”,2015年荣获第二届江苏省文华奖“优秀剧目奖”,今年6月还在央视戏曲频道“空中剧院”栏目中播出。

 2003年后再度进京

客座教授用演出现场教学

昨晚的演出,对于李政成来说,也是感叹颇多。2003年,当时的扬州扬剧团在北京演出了大型扬剧《史可法》,在舞台上再现了抗清名将史可法的悲情故事。此后,李政成获得了中国戏剧最高奖项“梅花奖”。

“这次进京演出,和上次演出的感受很不一样。可以说,上次的《史可法》主要就是为了申报戏剧‘梅花奖’,是以个人为主。而这次演出《衣冠风流》,主要展示的是扬剧研究所的整体实力。可以说,我更看重这次的演出,因为为北京观众们呈现出的是古老扬剧的艺术魅力。”李政成说道。

李政成感叹,自从在北京获得“梅花奖”以后,对于自身和扬剧来说,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参加了“梅花奖艺术团”后,能够接触到很多优秀的“梅花奖”演员,自己也拜在戏剧大师裴艳玲门下。此外,还邀请到多位“梅花奖”演员,为扬州艺校“扬剧班”的孩子们上课。果然,这批孩子不负重望,十几位孩子现在正在中国戏曲学院进修本科学业,他们都将为扬剧的未来注入新鲜的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本月,李政成也受聘为中国戏曲学院的客座教授。昨晚的演出,也是他在学校的首演。

 扬州北京戏缘极深

专家学者将把脉扬剧未来

 昨晚,在中国戏曲学院大剧场门口,早早就张贴上《衣冠风流》的海报。该校戏剧表演系的学生,几乎全部都到场观看,一睹扬剧的风采。“我是表演系京剧专业的,之前对扬剧了解得不多。我对扬剧很好奇,这应该是一种南方剧种,和京剧有很大的区别,我想看一看。”表演系学生赵丹慧说道。

“扬剧表演很细腻,舞美设计很有江南的感觉,从人物服饰上看,这是一部细节精致的历史剧。从唱腔上听,每个演员的演唱都很流畅,把人物内心全都唱出来了。在学校里能看到这样的好剧,很惊喜。”观看完演出,学生们用掌声为这部扬剧点赞!

市文广新局局长季培均说道,北京是中国的文化艺术中心,而扬州和北京的戏剧渊源也是极深。多年前在扬州发生的“徽班进京”,成为了京剧的萌芽。而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史可法》、《衣冠风流》的演出,也树立了扬剧在全国戏剧界的地位。毕竟,能够到北京演出的戏,戏的质量一定要过硬才行。而此次扬剧进京,不仅有演出,还有专家研讨,这会为扬剧未来的发展把脉,更具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