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新闻公告
媒体国戏
“国戏”学术研讨纪念梅兰芳访苏80周年(《北京青年报》2015-04-17)
时间:2015-04-17
来源:宣传部
本报讯(记者 郭佳)日前,由中国戏曲学院戏曲研究所召开的“纪念梅兰芳1935年访苏演出八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落幕。来自俄罗斯莫斯科大学、爱森斯坦中心、国家艺术研究院等的30多位专家学者在研讨会上交流了最新搜集整理的资料,首次将舆论界一直集中于梅兰芳访苏所制造的轰动效应提升至学术层面。
研讨会上,学者专家谈了自己多年的研究体会,俄罗斯爱森斯坦中心主任克雷曼·诺吾穆称:“梅兰芳在莫斯科时,爱森斯坦几乎每天晚上去见他,有时欣赏梅的表演、有时进行交流。爱森斯坦晚期的作品《伊凡雷帝》带有歌舞伎的审美,但笔者认为也可看出京剧的影子。”莫斯科大学教授库普瑟娃·欧尔加谈道:“面对不熟悉的表演体系,当时的评论家和戏剧专家只好用自己的文化观念来解释其文化特点,这样才能把陌生的现象放到一种熟悉的语境中。还有一位当时很有名的文学家兼戏剧家认为梅兰芳的表演与卓别林有很多共性,他觉得梅兰芳在不同戏剧中表演的都是同一个女性,一如卓别林在他所有的电影中好像都是演同一个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对梅兰芳访苏众口一词的褒扬声中,武汉大学教授邹元江则表示,“事实上当年苏联报刊的评价并非是完全肯定,最耐人寻味的是梅氏身边的文人对这些评价的译介有意删节所导致的片面引导。1935年苏联的报刊对梅兰芳表演美学的解释显然是按照西方话剧的表现重心对戏曲艺术充满着既偏颇但也具有某些合理性的误读的,这主要是中国戏曲艺术‘和生活隔离’的内容使舞台上的表演与苏联观众之间发生了‘裂痕’。有些歧见是需要加以重新甄别分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