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与京剧的传播——第五届京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咚咚锵中华戏曲网2013-05-17)
2013年5月17—19日,由中国戏曲学院主办的“梅兰芳与京剧的传播——第五届京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从2005年5月开始,中国戏曲学院在北京已陆续成功主办了四届京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全面研究探讨京剧的历史、现状、未来及其与中国文化传统、现代社会的关系和京剧表演理论体系建构,在学术界与京剧界均引起了强烈反响。
此次在京召开的以“梅兰芳与京剧的传播”为主题的第五届京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旨在通过以对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的系统研究来继续开展京剧的历史、特色与发展规律研究,进一步推动京剧学学科建设。本届研讨会共有来自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以及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的著名京剧学专家学者、表演艺术家、京剧院团管理者及社会各界京剧爱好者共160位,其中境外学者35位,提交学术论文100多篇。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学者就梅派表演艺术研究、梅兰芳的美学精神、京剧与中华美学传统、京剧的传播等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
梅兰芳与京剧的传播是京剧界、学术界普遍关注的课题,本届研讨会选择这一主题,不仅充分体现了京剧学深层发展的研究态势,也具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学术意义:第一,通过梅兰芳研究可以探索中华民族的文化品格、传统美学和时代精神;第二,通过梅兰芳研究可以推动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第三,通过梅兰芳研究可以探索传统戏剧表演人才培养模式;第四,通过梅兰芳研究能以梅兰芳精神促进京剧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本届京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吸引了众多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和参与,国际化特点愈加明显,诸位专家学者就“梅兰芳与京剧的传播”这一主题撰写了一批价值很高的学术论文,并涵盖了梅兰芳与京剧的世界影响、京剧的多元发展和现代传播、京剧与中华美学精神等层面的研究,如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先生撰写的《从<梅兰霓裳>论梅派的“中和之美”》全面论述了梅派的艺术特色,来自美国夏威夷大学的梅兰芳研究专家魏莉莎撰写的《梅兰芳在夏威夷影响与传播的分层》深层次剖析了梅派艺术在夏威夷的传播与发展,傅谨教授撰写的《齐如山和梅兰芳之关系二三题》以全新角度论证了二人之间的关系,法国第三大学巴纽教授是西方世界研究梅兰芳最早也最具学术影响的专家,梅兰芳纪念馆副馆长吴开英对有关梅兰芳的京剧史料有新的发掘,而戏曲理论家王安奎撰写的《戏曲导演的作用》、戏曲音乐研究专家汪人元撰写的《戏曲音乐创作谈要》也均是相关研究领域内价值很高的学术论文。纵观本届研讨会论文,既有对京剧历史的梳理分析,又有针对京剧现实问题的深层剖析;既有对京剧艺术的本体研究,又有与美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既重视京剧理论研究的传承,又涵盖京剧的多元发展和现代传播等,体现出当代京剧理论研究的活跃性。
本届研讨会的一个亮点是,在分组讨论中专门设立了研究生讨论专场。研讨会不再局限于专家教授们的讨论发言,还吸纳了来自中国戏曲学院、武汉大学以及巴黎第八大学、夏威夷大学、斯坦福大学、日本熊本学园大学等国内外的青年研究生共同参与讨论中国京剧。
中国戏曲学院已建校六十多年,老校长田汉、王瑶卿、萧长华、史若虚、朱文相等诸多前辈专家教授,为京剧研究体系的建设、戏曲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新世纪以来,以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戏曲研究所所长傅谨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的“京剧学”研究团队,全面继承了学院六十余年的京剧研究优良传统,先后出版发表了《京剧学前沿》、《京剧学初探》等著作和大量学术论文,产生了较大影响,由傅谨教授主编的《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更是京剧学学科发展的阶段性重大成果,以其丰富完整的资料成为京剧学研究领域的新起点。
中国戏曲学院作为中国戏曲高等教育的创建者、引领者和示范者,肩负着培养中国戏曲高层次人才的重任,对中国戏曲事业的传承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学院主办的京剧学国际研讨会到今年已是第五届,这也已经成为学院的一个重要学术品牌。随着京剧学学科的进一步完善,该领域的研究已经逐步从京剧历史、京剧文化逐渐深入到京剧艺术本体,研究视角触及到京剧流派及其代表人物这一更为核心的领域。随着京剧学研究的新动态,本着共同推进京剧学建设与发展的目的,中国戏曲学院在此时召开以“梅兰芳与京剧的传播”为主题的第五届京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系统研究梅兰芳先生对京剧艺术的杰出贡献,这也正是诸位研究专家学者的共同目标与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