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国戏

中国高端戏曲人才培养的摇篮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媒体国戏
栏目导航
新闻公告
媒体国戏

在国际合作中探索戏曲舞美新路径(《文艺报》2013-01-25)

马 路

为提升中国戏曲舞美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全面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培养面向未来的优秀舞台美术人才,中国戏曲学院舞台美术系搭建了国际舞台美术教育交流平台,开展了多层次、宽领域国际合作教学,形成了“交流促进建设,合作推动发展”的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新局面。其中的发展经验值得总结和思考。

丰富的跨文化戏剧图景

中国戏曲学院的舞美教学底蕴是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戏曲美学基础上的写意戏剧观。如今,面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局面,我们的教学理念应具有发展的眼光和明确的前瞻性,才能为学生储备未来的创新能力与文化底蕴。国际合作教学可以为学生构成丰富的跨文化戏剧图景,在广泛了解不同国家戏剧教育特色的同时找到发展中国戏曲文化特色的合理途径,为教学改革提供翔实的数据,建立以国际院校教学体系为参照的专业发展坐标。其现实意义非常明显。

构筑宽视角的知识体系。舞美系的人才培养方案历经多年修订,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体系,兼顾了中国戏曲文化的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经典,又关注了国外舞台设计和舞台美术教育的新动向,但国际最新知识内容更新频率慢,特别是以新兴科技为依托的现代舞台工程技术课程。大量的国际交流课程,特别是海外舞美实践基地的教学极大地丰富了专业教学的新型知识。

探索跨文化的高质量教学课题。多种形式的国际化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高水准的创作和舞台实践课题,提升了实践教学的水准,拓宽了学生的艺术视野。近年,中国戏曲学院探索了中外院校联合剧目创作教学、学生为主的原创意识创意活动、联合展览等交流形式,完成了多部高水准中外联合实践教学剧目创作。

传播中国文化的有效途径。在多样化的国际合作教学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特别是优秀的戏曲艺术魅力,深深地感染着来自不同国家的教师和学生,通过观摩、师生交流、联合剧目创作等形式,扩大了中国戏曲艺术的影响力,使合作院校的教授和学生对中国戏曲艺术产生了研究的兴趣。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国际合作教学的方式很多,比如中外院校联和进行教学论坛、教师赴国际合作院校讲座交流、举办国际院校教授和著名设计师讲座、进行学生层面的跨文化交流、中外联合剧目创作、依托国外舞美技术优势建立教学实践基地等。其中,学生层面的跨文化交流与中外联合剧目创作值得关注。

在学生层面的跨文化交流方面,主要开展中外联合实践、作业展示研讨会等。这里,与瑞士苏黎世艺术大学联合进行的“共同舞台”教学项目具有代表意义。

该项目由中瑞双方舞美专业、音乐专业、艺术设计、新媒体设计、游戏设计、戏剧表演、戏剧导演、舞台布景设计和现代工业设计等专业师生共同组成一个约40人的联合教学团队,以“共同舞台”为主要教学创作主题,在艺术创作实践、中西文化比较、戏剧表演创作、学生自主命题等方面展开启发式教学。每年暑假进行一次定期活动,在瑞士和北京轮流举办。自2009年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4年。活动将中外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经过主题讨论、演出计划、排练彩排等阶段完成综合演出。中国学生专业思想稳定、能力出色、创作思维成熟,瑞士学生思维活跃、综合修养丰富、交流欲望强烈。双方围绕着“共同舞台”这个主题,进行激烈讨论最后形成一个统一的演出方案。双方学生在创作构思、答辩论证和才艺展示等方面都表现得十分出色,对于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进行了针对性的锻炼。以学生为主体的联合教学,是培养创新精神、将中国戏曲舞美教育逐步国际化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中外联合剧目创作上。此方式始于2010年与美国宾汉顿大学戏剧系联合进行的剧目创作教学《都是我的儿子》。该剧是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的代表作,双方经过一年的创作准备,就剧本选择、导演构思、表演形式、舞美创作风格样式等方面,通过电子邮件、电话、互访等形式进行了交流和论证。在正式剧目排练阶段,中方派出舞美设计制作小组赴宾汉顿大学参加创作与技术工作。该剧目在美国首演效果很好。随后,该剧目在中国戏曲学院剧场上演,整体演出的风格样式完全保留了典型的美国特色。这是极为有价值的跨文化联合教学案例。

2010年到2012年,中国戏曲学院与马里兰大学戏剧舞蹈学院联合创作莎士比亚喜剧《仲夏夜之梦》。该剧由双方导师带领研究生、本科生完成导演、舞台设计、剧场演出等剧目创作的全过程,艺术风格融合了美国喜剧风格与中国戏曲喜剧风格的优势, 创造了新型的文化融合剧目创作风格。该剧用双语演出。中国学生以汉语念白,以中国戏曲的手段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美国学生以英语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并融合美国乡村音乐和现代喜剧表演风格。舞台设计以意念化的竹子构成景物,中心平台以中国戏曲历史上的“红氍毹”为主要形象,简洁富有表现力。中西戏剧风格融合的演出样式为演出带来了学术探索高度,也形成了幽默有趣的观赏效果。该剧2012年9月在马里兰大学演出,得到了部分美国戏剧界专家的关注与好评。

国际合作教学取得的显著成效

构建起专业发展前瞻性的坐标。优秀的传统戏曲文化是舞美系专业建设与发展的第一资源。中国戏曲文化长河中形成的演出美学风貌,虚实结合的美学原则,是专业建设的文化基础。根植于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创造现代的演出样式是专业建设不变的主题。经过几年的国际合作教学实践,构建了与国际著名戏剧院校的专业教学发展横向交流机制和高水准舞美工程企业依托的教学实践基地,在引进不同文化背景优质戏剧舞台美术教育资源的同时,整理了国际最新舞台美术领域发展前沿数据,和跨文化背景下不同大学的舞美人才培养理念,引领专业教学接近国际先进水准。

拓展了舞台美术系的专业知识体系。通过近年系列的国际著名教授讲课、联合课题教学的多种方式,学生们了解了国际舞台美术创作最新观念,丰富了舞台美术系创作理念的知识类型。

英国皇家戏剧学院尼尔·福雷泽教授近年多次来中国进行舞台美术系讲学,系统地将英国戏剧院校的舞台美术教育体系和课程结构详细介绍给中国师生,并以莎士比亚戏剧作为灯光创作主题为学生开设了工作坊,提出“优美的舞台形象孕育于亮度合适的氛围中”这样的理念。有多个年级的学生参与了课程教学。马里兰大学的黄奇智教授多次来舞台美术系讲授服装设计理论,她的“戏剧中人物与景物是有机整体”的理念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乔治·西平(现为美国大都会歌剧院最活跃的舞台设计师之一,也在世界各地多家剧院兼任舞台设计)讲座主要围绕着舞台空间、个性化舞台、灯光特性等多方面讲述他对舞台美术的理解及设计思路,并指导了我院研究生的设计作品《尼伯龙根的指环》。拉尔夫·柯尔泰是当今欧洲舞台设计界的标志性设计师,作品长期影响着青年舞美设计师。他带来了多年创作的著名舞台设计作品,如《士兵们》《霍夫曼的故事》《第十二夜》《蝴蝶夫人》等图纸,详细解读了舞台设计经过。特别是他关于舞台设计灵感的产生方式、设计师与导演的沟通方法等理念对学生设计课程与舞台实践课程具有深远影响。

初步奠定了理论研究框架。依据近年国际合作教学舞台美术出版的《共同舞台》系列研究丛书4部,详细介绍和研究了国际戏剧院校的人才培养基本理念、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手段和与之相关的文化形态,重点研究创新意识、设计与技术应用理念。与著名戏剧演出场所(剧院)、艺术科技研究机构、艺术设计与制作集团、演出经营管理机构等领域的联合教学,也提高了研究国际舞美创作再现时的最新技术手段和新材料的应用、演出艺术的经营与管理、技术创新对演出艺术的重要支撑作用等重要学术专题的水准。

近年来的国际合作教学,中国戏曲学院已向多个国家的戏剧院校广泛介绍了中国戏曲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国际合作教学院校中产生了深远影响,不断扩大着中国舞美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合作使美国宾汉顿大学、美国马里兰大学都形成了中国文化和中国戏曲热,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参与到了解中国文化的行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