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学院多剧种班昨在榕“招贤”(《东南快报》2012-02-21)
14岁时,小杜开始了梨园戏的专业学习。5年过去了,站上中国戏曲学院2012级本科招生多剧种表演专业考试的舞台,她的表现令人眼前一亮:漂亮的身段、圆润的唱腔、到位的表情……
昨日,中国戏曲学院2012级本科招生多剧种表演专业考试在福州市艺术学校举行。小杜和34名梨园戏同伴,加入了这一场全国只有38个名额的激烈角逐。除了唱、念、做、打等基本功的展示外,还有各自戏曲片段的表演以及集体小品的创作。而在这个战场上,他们还要面对来自黄梅戏、粤剧的强劲对手。
今年起,作为戏曲表演殿堂的中国戏曲学院创新性地开办多剧种班。和以往单一剧种一个班的做法不同,多剧种是指一个班级里包含闽剧、梨园戏、豫剧、粤剧、黄梅戏5个剧种的学生。值得一提的是,这5个剧种里,福建省就占了两个。
和这些追逐梦想的学生一样,福州市艺术学校校长陈乃春从3年前开始,也经历了一场场“大考”,为的是争取闽剧入选5个剧种。据陈校长介绍,早在三年前,中国戏曲学院已经有意向招收多剧种表演班,但具体是哪些剧种,那时候还没有太具体的想法。
“闽剧是福建地方戏里最大的剧种,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源于对闽剧的特殊情结,陈校长盼着行业里能够出现更高层次的人才,跟上全国戏剧发展的脚步。
3年后,这个梦想终于尘埃落定。“中国戏曲学院教学实践基地”正式在福州市艺术学校揭牌成立。考场上最后的幸运儿将在北京学习2年,然后按照各自的发展方向,到5个剧种所在地再进行学习。而学闽剧的学生,2年后也将回到这个地方,继续增加学养。
和闽剧一同入选的梨园戏,细腻的表演方式,以旦为主的特色,让其在地方戏里脱颖而出。在梨园戏里,光是生旦净末各行当的手势加起来就有100多个。
“面对长辈的拱手,表示否定的分手以及指人指物的指手,各行当的表现都不同”。谈到这个剧种,福建省梨园戏实验戏团带领学员参加考试的带队老师谢子丑有更深刻的体会。而相较其他剧种,梨园戏还有“天下第一团”的特殊称号,它指的就是全国仅有1个院团在进行梨园戏表演。近千年的历史,把梨园戏沉淀为“活化石”剧种,但时间也让它走入了人才断档的尴尬境地。
基于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考虑,梨园戏最终也被中国戏曲学院纳入培养的对象范围。“为地方戏培养高素质接班人,塑造行业的领军人物。”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主任刘小军如是解释多剧种班的开办目的。而这个大胆创新的班级,恰恰也是为地方戏生命注入了“活血”。
“5个剧种的学员相互之间可以交流。”刘小军说,不仅如此,他们还可以和京剧、昆剧、晋剧等戏曲形式做学术和表演上的交流,甚至可以跳出戏曲范畴,和影视、话剧等艺术形式交流。在他看来,“只有眼界拓宽”,这些学员才有机会在艺术造诣上更进一步。
而对闽剧交流史了如指掌的陈乃春校长,对这个交流也抱有更多的期待:将来,闽剧专家能够到戏曲的最高殿堂担任客座教授,而中国戏曲学院的名师也能到艺术学校来……正如100多年前闽剧从徽班、京剧中汲取“营养”一样,这种积极的互动能够带来闽剧的另一个辉煌。
本报记者 刘云鹏/ 文 林良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