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戏曲艺术的“黄金树”(《光明日报》2012-01-14)
——北京丰台打造中国戏曲文化中心
本报记者 郭丽君
“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近日,在北京市卢沟桥乡小井村文化活动中心,京剧名段《穆桂英挂帅》被戏社的票友演绎得有板有眼,引来当地村民的阵阵掌声和喝彩。
记者近日在北京市丰台区采访时获悉,未来五年,这里将依托中国戏曲文化资源荟萃的优势,打造具有影响力的中国戏曲文化中心,为北京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增添一份独特的气质和富有特色的人文名片。
擦亮传统戏曲的“金字招牌”
丰台是金中都的所在地,作为古代戏曲文化的集大成者,金院本在此时期达到空前鼎盛,奠定了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基石。
——中国戏曲学院党委书记张凡
随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丰台在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和绿色北京的战略中找准了定位,准备在未来五年,利用现有的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其中之一便是擦亮“戏曲”这块“金字招牌”。
“丰台是金中都的所在地,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商业大都市。”中国戏曲学院党委书记张凡说:“金院本作为古代戏曲文化集大成者,在此时期达到空前的鼎盛,奠定了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基石。”金院本是元杂剧的基础,而元杂剧又孕育了昆曲。昆曲作为中国乃至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戏曲形态,绵延至今六七百年,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除了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丰台打造戏曲文化中心还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丰台区委常委、宣传部长顾晓园近日到多所戏曲院团调研,她对记者说,北京市乃至全国没有一个区像丰台这样,荟萃了这么多专业戏曲研究中心和院团,比如中国戏曲学院、中国评剧院、北京京剧院、北京市曲剧团、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等专业院团以及鸿蒙墅苑文化集团等品牌文化企业,这些单位在全国都有标志性意义。
培养欣赏戏曲的“金耳朵”
培养对中国传统戏曲具有欣赏趣味的观众,是保障戏曲持久生命力的基础。否则,这一剧种是很难传承和延续下去的。
——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
“丰台区建文化戏曲中心有人才优势。”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周龙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这里被誉为“戏曲艺术家的摇篮”,1987年以来举办的京剧大奖赛中,80%以上的金奖获得者出自这所院校。周龙对记者说:“2010年我们推出了由学院首任校长田汉先生编剧的京剧《白蛇传》,将许多年轻观众拉回剧场,市场反响强烈。”
“中国的昆曲、广乐、京剧和藏戏四种戏曲艺术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张凡对记者说:“除了藏戏外,其余三种进入非遗名录的戏曲艺术我们学院都有研究。”
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王丽京住在丰台,工作也在丰台,她觉得丰台建戏曲文化中心是文化自信的表现,她说:“希望这是一个迎接戏曲繁荣的新起点,期待在北京能有更多懂戏曲,会欣赏的‘金耳朵’。”
“丰台拥有群众参与戏曲文化的肥沃土壤。”顾晓园介绍,戏曲进社区、京剧进校园等系列文化活动,深受群众喜爱。小井村的隆韵戏社、东高地街道的长虹京剧团、马家堡街道的和韵京剧团,像这样的戏曲团体,丰台有五六十个。
2012年丰台将在国家大剧院举办戏曲史料珍品展,戏曲文化基地也正在规划研究。
打造戏曲中心的“金色大厅”
保护戏曲才能留住民族的“根”
——当代学者于丹
“昆曲是百戏之祖。我认为,建设中国戏曲中心,昆曲一定是不可互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州大学教授周秦表示,昆曲在国外的知名度很高,希望这一濒危剧种能在丰台重新焕发生机。
在丰台孕育发展的民营文化创意企业鸿蒙墅苑文化集团立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探索、创新和推广。集团董事长刘卡华创作的大中华史诗——《源经》,填补了该领域的学术空白,他还完成了大型昆曲原创剧目《大中华昆曲乐舞史诗——源》,解决了昆曲传承过程中词作、剧作依字行腔、依谱填词的核心创作难题。
要想使昆曲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必须要有相当规模和持久性的观众参与。“要想培养戏曲观众,首先得有剧场。”国家一级演员,著名曲剧表演艺术家孙宁演了几十年的《茶馆》,却很少在“娘家”北京市曲剧团所在的丰台区演出,原因就是这里的剧场太少了。
与孙宁有同样感慨的,还有想把自己的昆曲原创剧目搬上舞台的刘卡华。他跑遍了北京市的大小剧场,想租下一家规模相当的剧场常年演出昆曲,却发现不是剧场的硬件设施太差,就是演出时间不合适。
“我们正在丰台区筹建中国首家昆曲专业剧场,为《大中华昆曲乐舞史诗——源》的驻演建立基地,在基于传统昆曲表演的基础上,加之昆舞、古乐、朗诵等多种艺术元素,打造成中国戏曲文化中心的‘金色大厅’。”刘卡华说。
“21世纪是文化制胜的时代,文化决定传播力,决定影响力,决定竞争力,造就软实力。”对于实施文化发展战略的意义,丰台区委书记李超钢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说,建设戏曲文化中心的目的,既是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也是转方式、调结构和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