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国戏

中国高端戏曲人才培养的摇篮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媒体国戏
栏目导航
新闻公告
媒体国戏

学行并重 “教”“研”相长 ( 中国文化报 08-07-08 )

 

三次赴沪推三批新人

    1961年年底,正是戏曲舞台繁荣兴旺的季节,由中国戏曲学校优秀毕业生组建的实验京剧团,到上海等地巡回演出。所到之处一票难求。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由新型戏校培养的学生第一次到南方集体亮相。参加这次演出的不少后起之秀,后来都成为了著名的京剧艺术家。

    1982年秋,戏曲艺术经过拨乱反正,从“四人帮”的禁锢走向复苏,又适逢中国戏校改制为中国戏曲学院之后培养的第一批大专生毕业,中国戏曲学院决定再次南下巡回演出。这次演出同样是演一路、红一路。《解放日报》头版为此刊登专论:上海观众“一致赞扬这满台新秀根子正,基本功扎实,表演作风严肃认真,说明京剧后继有人,前途光明,复兴必成”。京剧史上第一批有大专学历的演员,也成了京、沪各大院团的“抢手货”。

    成功的演出显示了中国戏校改制后的育人实绩,其意义正如戏剧界老前辈刘厚生所说:“大专班毕业,不仅在于为京剧舞台输送一批很有希望的苗子,而且戏曲演员中培养大学生这件事本身,将决定京剧艺术的前途。”

    2006年,时隔24年之后,中国戏曲学院第三次南下巡回演出。此时的中国戏曲学院经过20多年的努力,已经逐步形成了专业齐全、多剧种、多层次、多形式办学,以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的办学体系。

    但是这一次面临的戏曲现状不容乐观:观众大量流失,市场低迷萎缩。然而出乎中国戏曲学院师生们意料的是:“五一”黄金周在上海相继演出的3台折子戏和4台大戏掀起了一股京剧热。观众中不仅有老戏迷,还有大批青年学生。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京剧净行大家尚长荣激动地说:“过去的戏校,如今的国戏,永远是戏曲教育阵地上的一面旗帜,是继承和发展民族艺术的榜样。”

    据中国戏曲学院院长杜长胜介绍,实践教学对于戏曲艺术人才的成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中国戏曲学院在坚持学生艺术实践和教学实践方面有着很好的传统和经验。3次到上海等地巡回演出,都是倾全校之力,打破教学系部界限,多数教师学生都在这一实践创作演出活动中得到学习、锻炼和提高。


三十年本科教学常抓不懈

    中国戏曲学院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着力于优质本科教育,第三次赴沪演出就是以本科生为主。2008年5月,中国戏曲学院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的反馈意见中有一点让杜长胜颇为欣慰:“中国戏曲学院以其鲜明的特色、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在全国艺术院校中独树一帜。”

    在合理布局学科专业、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同时,中国戏曲学院教学建设的另一重点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杜长胜表示,这方面总的思路是,以全面优化教师队伍整体结构和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为目标,以加强学科带头人和专业骨干人才梯队建设为重点,坚持人才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积极推进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今年下半年将重点引进一批高水平、高层次的京剧表演师资。同时也实事求是地对待戏曲特色专业师资的特殊性,不片面追求师资队伍的学缘结构和学历层次。

    2003年以来,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位、学历的比例逐年提高,由2003年年底的23%提高到2006年年底的44%。教师教育技能培训方面,仅2005年至2006年,用于青年教师岗位培训的经费就达88万元,有238人次的教师在培训中受益,符合主讲教师岗位资格要求的教师平均达97.9%。

    目前中国戏曲学院有学术创新团队2个,有40多位中青年骨干教师进入这些团队,从事课题研究工作,有26名教师进入北京市教委市属市管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这些项目近3年获得北京市有关部门300万元专项资金资助。

    与此同时,中国戏曲学院还先后引进了李维康、傅谨、谢柏梁3位北京市市级特聘教授和陈霖苍等表演艺术家来校任教,长期聘任本学科专业领域的优秀学者、专家、艺术家103人来校任教,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有直接受到一流大师、学者熏陶的机会。

    目前,学院正在贯彻实施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工程。至今已申报完成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学质量工程项目31个,其中包括京剧舞台美术设计创新实验室、京剧剧目教学精品课程、戏曲理论与编剧教学团队等国家级和北京市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


两届研讨会开学术新风

    中国戏曲学院主办的2005年首届、2007年第二届京剧学学术研讨会,汇集了全国京剧界表演、导演、创作、研究、教学等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专家学者,在艺术领域引起了热烈反响。两届京剧学国际研讨会对艺术理论思考和京剧学学科建设起到了有力地推动作用,更重要的是推动学院学术科研工作的深入发展,开创学院学术科研新风。

    建校50多年以来,中国戏曲学院拥有一批在戏曲研究领域颇有名望的专家学者,如田汉、俞琳、苏移、朱文相、周育德、赵景勃等,他们的学术著作奠定了学院戏曲理论研究地位,促进了戏曲理论建设与发展。2001年以来,中国戏曲学院在戏曲理论研究方面又取得了丰硕成果,共出版了113部学术著作、创作作品和戏曲理论教材,发表了332篇学术论文。其中由文化部主持审定的戏曲教育大系填补了戏曲教育长期无系统教材的空白。

    理论研究需要有影响的领军人物,优秀的学术带头人在科研上会产生明显的引领辐射作用。2004年以来,中国戏曲学院引进李维康、傅谨、谢柏梁等优秀戏曲专门人才,打开了中国戏曲学院京剧理论研究的新局面。与此同时,一支学科领域全面、年龄结构合理的优秀科研队伍逐渐形成。

    值得一提的是,傅谨主持的中国京剧学研究“创新团队”使戏曲学院现有的研究队伍得到充分整合,在项目实施的3年时间里,这个由30多位教授、副教授组成的团队,集中深入研究京剧的基本艺术规律,最终形成一部能够代表当代京剧研究水平的《京剧学通论》,通过创新团队的协作研究,涌现出一批京剧研究各方面的知名专家学者,促进学院戏曲尤其是京剧学的理论建设,使中国戏曲学院成为海内外京剧研究领域最重要的基地之一。

    据统计,2002年至2008年,全院共有教育部、文化部、北京市科研立项课题61项,科研经费总额达45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