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传承,再成焦点 (人民日报 08-11-11)
近日,第五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在济南落幕。京剧节期间,专家学者围绕京剧艺术的继承与创新、人才使用与培养、评奖导向与大制作等问题进行的探讨,引人关注,发人深思。
继承创新孰轻孰重
尊重传统方能发展
第五届中国京剧节于10月26日、27日和11月6日举行了以“继承与创新”为主题的理论研讨。发言者大多认为京剧艺术当下表演水准下滑,对前辈艺术家成果继承须进一步引起重视,只有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才能推进京剧更好发展。
“继承与创新是传统艺术生存与发展的老问题,集中国戏曲之大成并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京剧发展到今天,突出的问题之一不是继承得太多,而是‘四功五法’等京剧基本法则继承得远远不够”,天津市艺术研究所名誉所长刘连群指出。“目前,京剧传统剧目流失十分严重。张君秋先生曾说一个演员不会二三百出戏很难出成果,今天,会十几出戏的演员都很少。没有继承,创新就没有资本,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更要强调保护民族文化,强调尊重传统艺术本体规律的创新。”刘连群说。
京剧表演艺术家刘长瑜认为,只有学习到了,会得多了,基础深了,创新和发展才有更好的根基。中国戏曲学院前副院长赵景勃主张,戏曲教育要把京剧艺术的挖掘、整理、移植等放在重要位置,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研究传统,强化底蕴,丰富营养,在传承中出新。他目前正带领一些研究生给京剧老剧目削枝剪蔓、去粗取精,一些剧目经整理已经重登舞台,焕发新的光彩。
“飞行”导演、编剧、演员不利发展
人才培养不能急功近利
京剧节上,参演剧目、主创人员重复,有的知名演员担任两部或者三部戏的主演,一些导演、编剧等身兼“数戏”。赵景勃认为,这一现象说明京剧界优秀人才匮乏。
在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毓敏看来,演员流动不是不可以,但要有序流动。她认为,上世纪60年代武汉北京走马换将、南北演员互相学戏成为佳话,而目前一些剧团借演员只为获奖保戏,显然不利于艺术发展和人才培养。南京京剧院导演续正泰则指出,请大牌导演甚至请话剧导演导京剧、演员过度集中容易造成京剧艺术发展的泡沫现象,剧目要可持续发展,剧团要回到日常生存状态,应该是自己的演员有戏演。
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会长姚欣认为,许多剧团“但求所用,不求所有”的思想是产生“飞行”导演、“飞行”编剧、“飞行”演员的根源,“人才培养非一日之功,要有战略视野和长远眼光,不能急功近利,搞短期行为。”
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曲润海则强调指出,国家重点院团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人才,各文化团体的院团长应该注意关心、培养本土主创人员。“中国戏曲学院办了20多年,国家投入那么多,毕业了那么多学生,现在人才培养与舞台成果并不成比例,这个问题值得深思。”中国戏曲学院教授裴福林认为。
创作不可“古今失调”
京剧需创新表现程式
新编历史剧占据绝对优势,现代戏比例极小,第五届京剧节这一失调现象极其明显。从反映民工生活的现代戏《扁担谣》落幕时获得的热烈掌声,济南市文化局局长邹卫平深受启发:“现代戏及时反映现代生活,吸引年轻观众,有利于京剧艺术的传承,应该是创作的一个重点。”山东省吕剧院编剧刘桂成说,现实题材剧本创作的关键是看作家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投入,对人物内心的把握和对人生的思考。
当前飞速变化的社会形态远远超出了戏曲的传统表现能力,现代戏迫切需要创新表现程式。刘连群指出京剧现有程式是古代生活的提炼,现代戏把戴髯口改为粘胡子,传统服饰的表演性就没了,现代戏创作当务之急是解决程式化和生活化的问题。“原来舞台上以鞭代马,以桨当船,现在人们乘电梯、开汽车,舞台用什么手段表现?主创人员应该研究、探索和创新”。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王绍军说。
“新中国成立近60年的生活要表现,不能让历史在我们这代人手中割断!” 孙毓敏直言,希望以后多创作一些近代戏、现代戏,“许多人认为京剧程式厚重,不宜演现代戏。为了提倡现代戏,我们已经新创了一些程式,效果不错,武戏如《沙家浜》,程式创新就很有成就,此次京剧节上演的《护国将军》在文戏程式创造上有新意。时代在发展,传统艺术必须与时俱进。”
淡化评奖 重视市场
要出留得下传得开的好戏
对于艺术评奖,专家学者们认为,评奖可以鼓励地方政府更加重视戏曲创作,激发创作热情,但他们也呼吁要减少评奖压力,淡化功利色彩。
“搞京剧艺术,应淡化一点评奖意识,强化一点市场意识;淡化一点专家意识,强化一点观众意识;淡化大制作,强化戏曲本体,这样才能真正创作出一批立得住、留得下、传得开的好戏。”
评奖本身有导向性,很多主创和演职人员为了获奖揣摩评委的倾向和胃口,追求大制作。刘连群指出,财力允许可以搞一些利于艺术探索的较大制作,但是京剧艺术的发展要回到唱腔表演本体,借助包装解决不了本身表演功力不足的问题;获奖重要,市场更重要,金杯银杯不如观众的口碑。
“根据剧本规定情景,尽量做到中制作、小制作,活儿好,花钱少,戏流得动走得动,中小剧团演得起,普通百姓也看得起,这才是京剧艺术的科学发展。”孙毓敏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