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中国高端戏曲人才培养的摇篮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栏目导航
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衣钵相传 雏凤清鸣——京剧系召开“中国京剧优秀人才培养研讨会”

4月16日-19日,京剧系在长安大戏院进行了一连四场2015届学生毕业公演,作为中国戏曲学院建校65周年系列活动的重要献礼,社会反响强烈。借此机会,京剧系于20日上午主办召开了“中国京剧优秀人才培养研讨会”,来自国家京剧院、北京京剧院及本院的京剧表演、器乐名家王玉珍、王鹤文、杨少春、江长春、宋丹菊、黄德华、马玉璋、王志怡、任凤坡、贾士铭等及刘坚、赵景勃等原学院老领导参加会议;原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院长、现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秘书长徐幸捷,中央戏剧学院京剧系主任郭跃进和《中国京剧》编辑出版部主任封杰作为兄弟院校领导和资深戏曲媒体人也专程赴会;我院党委书记龚裕、院长巴图参会,听取专家们对京剧未来发展、京剧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建议。教务处副处长张文振、王莹及京剧系领导班子、教研室主任、班主任、毕业班优秀学生代表及其主教老师也全程聆听会议。

京剧系主任舒桐作为主持人首先阐明会议主旨:本次毕业班公演得到成功,优秀学生的专业素养面向社会进行展示并收获肯定,与各位专家、兄弟院校和媒体一直以来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但我们决不能满足于一时的荣誉——京剧人才培养今后的发展路径,依然是我们办学、授业、育人过程中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党委书记龚裕在发言中指出,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关注戏曲事业的发展,将其视为民族文化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戏曲人,应该深刻领会,严肃认真地对待。数十年来,各位专家对戏曲事业的繁荣昌盛、人才培养的模式探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希望通过此次会议,专家们能够提供更多真知灼见,使得中国戏曲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继续有序发展、稳步前进。

专家们针对会议主题积极发表感言和建议,对表现出色的同学大加鼓励,拳拳深情令人动容。王玉珍老师称本次公演具备基功扎实、场面完整、风貌认真三大优点,并指出教学大纲建设的重要性,需要因材施教,务求每名学生学得扎实、博采众长,方能成才。郭跃进主任称京剧系从领导到教师,为出人才、出好戏而投入的精力都是令人叹服的,希望国家能够更加重视戏曲教育的重要性,形成人才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徐幸捷、王鹤文、宋丹菊、赵景勃等老师大力肯定本次公演剧目的完整性,演出的不是短小精悍的“段活”而是极为吃功的整出剧目,无疑是非常考量老师水平和学生能力的;专家们也赞扬了学生学习功法的全面,尤其是武戏演员的亮眼表现,虽尚显稚嫩,却已初露锋芒,经过磨练定能一鸣惊人。同时他们也指出,京剧系在今后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上应继续扛起国内戏曲专业院校的大旗,既吸取先辈艺术家的深厚经验,又时刻注意学习兄弟院校的先进经验,重视中青年教师梯队的建设,培养“基础好、会戏多、早开窍”的优秀学苗。同时也要注意到“文行”稍显逊色的状态,一方面在演员与乐队的配合、特别是唱词念白等文字的提前磨合上精益求精,另一方面则要打破常规,招收优秀的老生、铜锤花脸等行当人才。黄德华、任凤坡、杨少春、马玉璋、王志怡、封杰等专家指出,应不断调动学生学艺展示的积极性,继续为他们创造更多元的实践机会和演出场所,搭建与院团交流合作的就业平台,保护新一代戏曲人才的茁壮成长。刘坚老师认为,本次毕业公演很好地彰显了中国戏曲学院的传统风格,真正做到了“见戏、见人”;尤其是剧目丰富、文武搭配的演出设置,不仅极大程度上活跃了首都戏曲艺术舞台,更为推广和拓展武戏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四场舞台实践在表演机制方面逐步规范,这对保证舞台演出质量至关重要。刘坚老师还从演员扮相、表情、唱腔、身法、工架、情绪等多个角度出发,对汇报剧目进行了具体分析,使在座主教老师和参演学生得到很大启发。会议气氛热烈,一直持续近四个小时。

最后,院长巴图做总结性发言。他谈到,这次毕业公演向社会展示了学院人才培养的成果,得到了各位专家的肯定,扩大了学院影响,感谢老师同学的艰辛付出;在学院的学科专业布局中,京剧人才培养居于特殊重要的位置,是学院设立和存在的依据,是学院的核心竞争力,是学院各方面发展的基础,是决定学院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的标志;学院多年来对京剧专业给予重点政策倾斜,这一政策仍将得到有效延续,京剧人才培养特区是学院创新人才培养的有益探索,相关政策将在学院综合改革中得以充分体现;京剧师资的高度决定京剧人才培养的高度,我们要将京剧师资作为学院人才工程的重点,集合院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在职队伍建设与柔性引进高端人才相结合,在人才的培养、引进、提高等方面出台相关政策;新中国京剧人才培养已经65年,希望关心戏曲教育的专家和京剧系师生能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问题意识加入到学院综合改革的讲座中,认真总结办学经验,科学谋划未来发展,以期不负前辈的希望,不负时代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