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中国高端戏曲人才培养的摇篮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栏目导航
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国际文化交流系举办第二届“戏曲文化翻译理论与实践”研讨会

2019年11月29日,第二届“戏曲文化翻译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中国戏曲学院召开,对外经贸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北京服装学院、山西师范大学、东南大学等众多戏曲领域、翻译领域、英语教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国际文化交流系主任于建刚,党总支书记王媛,副主任刘珺及国交系师生代表参加了研讨会,会议由国交系副主任刘珺、大学英语教研室主任阙艳华、教师苏凤主持。

国交系副主任刘珺转达了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冉常建对研讨会的致辞。冉院长表示戏曲艺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体现者,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有着重要优势,戏曲文化的海外传播也日益呈现出繁荣态势。中国戏曲学院作为戏曲艺术的最高学府,自然应该主动促进戏曲艺术在海外的传播,从艺术上保证质量,从影响上扩大范围,从制度上扫清障碍,从学科上引导方向,为培养人才,促进科研发展。何为戏曲翻译?如何来做戏曲翻译?该由谁做戏曲翻译?这应该是这次学术研讨会所讨论的重点所在。

在主题发言环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徐珺教授以“中国戏曲外译与中国优秀文化传播”为题,讲述戏曲翻译要利用好各种新技术和互联网的技术,要有理论的突破,构建起既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又能与国际社会开展有效对话语体系的建构。北京服装学院语言文化学院院长张慧琴教授以“翻译协调理论指导下的京剧服饰文化英译思考” 为题,提出翻译京剧服饰的术语的若干问题。首先是要统一规范组成;其次要有文化态度,文化翻译的时候要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不断地去协调差异;最后要与人为善,与不同民族的人为善,促进京剧服饰文化的交流,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主任王绍军教授以“中国戏曲对外演出中翻译的若干问题”为题,提出要重视演出节目单和字幕的翻译工作,特别是剧种、剧情、演员简介和唱词台词中口语、俚语的翻译;中国戏曲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周丽娟教授从1935年梅兰芳剧团访问苏联的俄文资料研究翻译工作中得出三点体会:戏曲翻译者要有极高的语言和艺术素养;要为戏曲做翻译必须懂戏曲;戏曲俄语资料的翻译要和考证同时进行。北京电影学院谭慧教授梳理了中国戏曲电影在新加坡的传播情况,提出了新时代戏曲电影在新加坡传播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应对的策略与方法;中国戏曲学院京剧系教师冯淼从中国古籍《山海经》、戏曲《长生殿》和《邯郸梦》等入手讨论中国故事对日本传统戏剧的影响及文本流变;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副陆香教授以“中国宫廷影视剧翻译传播策略”为题,提出宫廷影视剧字幕翻译存在的问题,即特有文化内涵的缺失、语意表达的准确性欠缺、拼音的乱用。陆香老师建议建立一种专门的翻译部门,制定相应的翻译标准; 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副教授陈继华“戏曲海外传播中术语英译问题刍议”为题,提出规范术语的重要性:有利于戏曲词汇的正本清源;有利于形成学界共识;有利于拟定较为规范的传播文本;有利于打造文化品牌;东南大学艺术学院艺术理论系副教授秦璇以京昆戏曲为例,对全英课程教学实践中的跨文化戏剧‘本土化’的译介进行研究,讨论了戏剧跨文化传播中本土化等问题;中国戏曲学院附中教师刘璐通过分析《拾玉镯》的英译,提出戏曲表演对外教学中,翻译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应该精准地应用到戏曲的课堂教学中,要有权威和准确的戏曲术语翻译,要成为戏曲表演教学当中一个重要的沟通工具;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系副教授覃爱东及其硕士研究生童越以“如果莫言是张火丁:从翻译到语言服务”为题发言。她认为中国文学和中国戏曲是两种文化艺术形式,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过程,很大程度依赖于翻译。而中国戏曲的二重性和戏曲艺术的独特表现方式和审美趣味决定了戏文翻译在跨文化演出交流中应该服务于舞台表演,而戏曲翻译者应该增强语言服务意识和“跨文化协调人”的角色意识,主动地全面地参与到跨文化戏曲演出的推进和宣传过程当中去。

国际文化交流系主任于建刚对此次研讨会进行了总结。他高度赞扬了此次大会的意义,提出“戏曲翻译不只是翻译”,需要“四个结合”:与实践结合、与教学结合、与学术结合、与海外结合,并建议建立戏曲术语英文翻译标准。

本次研讨会是继首届研讨会之后的延伸与拓展,与会专家及学者对戏曲文化翻译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讨论,希望借助此次研讨会的召开,能够推动戏曲文化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建立标准化的体系,形成教学、科研、实践之间的有机联动和相互促进,从而为戏曲艺术的海外传播拓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