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静水流出荀意蕴——访京剧荀派传人张云

罗  群

荀慧生开创的京剧荀派艺术以擅演花旦最为称道,而荀派传人张云原是青衣开蒙,且性格内敛沉静,与通常想象中的小花旦大异其趣。她与饰演的人物之间仿佛天然就有种“三分生”,活泼中存着稳重,灵动中透着沉静,别具一番风情。“三分生”是荀慧生极为推崇的表演境界,难道张云与荀派的情缘,竟是如此恍若天定吗?

张云出生在戏曲气氛十分浓郁的家庭,父亲是评剧演员,叔叔是大名鼎鼎的奚派老生张建国。张云从小耳濡目染,自幼就对京剧很有感觉,只是当时年纪太小,起初并没有打算将来以此为业。上完了小学五年级,张云考入石家庄(地区)艺术学校京剧科,那时,她自己还是懵懵懂懂。

在校期间,张云逐步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戏路,“我在学戏过程中,发现自己整体不够硬朗,不太适合武戏,而比较适合塑造柔美一些的角色;我性格偏慢,对特别活泼的人物,兴趣也不太大。”张云给自己的定位是梅派青衣花衫。

1999年,张云从山西省戏曲学校毕业,一边准备文化课,迎战高考,一边跟杨秋玲老师学戏。经过名师指点与舞台历练,张云在2000年顺利考入了中国戏曲学院。

“一上大学,我发现比我嗓子好的、优秀的人太多了。”这种环境下,对在山西戏校备受瞩目的张云来说,无疑会有些许失落。不过好在张云心态平和,素来随遇而安,纵是失落,也不过一瞬而已。“学好戏、过好自己的生活就好,不是第一名也没关系。”这种看似消极的生活态度中,其实包含着一种深层次的成熟与淡然,宠辱不惊、细水长流。张云大学期间,跟刘秀荣、王志怡、张晶等老师学了《霸王别姬》、《宇宙锋》、《凤还巢》、《生死恨》、《红鬃烈马》、《四郎探母》等梅派戏,收获颇丰。毕业推荐演出上,张云以张晶老师教授、王志怡老师加工的《霸王别姬》,让所有人眼前一亮;又以杨秋玲老师亲授的《断桥》,顺利考入了北京京剧院。

考入全国顶级院团,本来是令人欢欣艳羡的事情,可是张云进入北京京剧院,却遭遇到一个不小的矛盾——自己一直以来钟爱和学习的青衣,不能再唱了。当时,北京京剧院院长王玉珍非常赏识张云,建议她改花旦。张云心里颇为踌躇。王玉珍宽解她说:“不是让你改行,而是多一条腿走路,拓宽戏路。”王玉珍认为,兼演花旦更能凸显出张云的特色与优势。

王玉珍亲自带着张云去找著名荀派表演艺术家吴素秋,请她给张云说《游龙戏凤》。吴素秋把这出戏的精要与自己的演出心得概括为一句警言传授给张云:“千万不能把《游龙戏凤》演成‘凤戏游龙’,抓住这一点,整体感觉就不会错。”2007年,在吴素秋的生日宴会上,张云正式拜吴老师为师。张云拜入荀门,不仅得吴素秋垂青,更作为首届流派班学员,跟宋长荣老师学习了《香罗带》、《霍小玉》、《金玉奴》等荀派名剧。

北京京剧院决定为张云广请名师。黄少华老师把《勘玉钏》拿手好戏悉数教给了张云。传授《勘玉钏》,只有前半部分的少数几个身段,黄老师要求张云尽量按自己的路数演,其他地方则可以根据对人物的理解来创作发挥;而后半段,黄老师只提示张云“只要放下来演,就行了”。

张云却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我本来就不是从小学荀派的,半路出家更要多下功夫;我目前就是反复听黄老师《勘玉钏》的录音,要求自己尽量像她,现在还不是可以发挥的时候。”勤学苦练,张云终于拿下了《勘玉钏》,并把这出戏作为自己“云舞氍毹”个人专场的打炮戏,一人饰演两个性格反差极大的角色,竟有观众没有看出来前后主角儿是同一个人,精湛的表演获得了黄老师和观众的一致赞许。

张云专场演出的第二场戏,就是师父吴素秋亲授、当今舞台上较为罕见的剧目《苏小妹》。张云感到,苏小妹这个人物迥异于京剧舞台上任何一个人物,她机智、骄傲,但绝不是严苛,更不是凶狠,尤其是《盘夫》一场,情绪、火候的控制必须恰到好处,一旦太过激烈,就出戏了。张云对师父在这段戏中的表演十分叹服,可是极难模仿,张云就按着师父的嘱咐,反复观摩越剧小生的身段,从中找感觉。

“云舞氍毹”的第三场,张云挑战了两出经典折子戏——《游龙戏凤》和《三堂会审》,不仅得到了叶少兰、朱强等名家的支持,《三堂会审》中,张云更是第一次与叔叔张建国合作。叔叔在业内的地位本可以给张云带来许多近水楼台的机会,但对这层关系,张云很少提及,遑论利用。“叔叔的成功是靠他不懈努力得来的,我也应该靠自己的奋斗来证明我自己!”张云说。

张云的徐舒之气为她的艺术表现带来了别样的情致,她不急着争胜、不急着成角。“做京剧要耐得住寂寞,我只想每天有一点进步,一切慢慢来,我相信让人长久地立于舞台的,一定是沉淀和底蕴。”张云说。

【来源:2014年9月2日《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