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首页

中国戏曲学院举办“戏曲文化传播与产业发展”论坛

2015-11-16

2015年11月6日-7日,作为建校65周年系列活动之一,中国戏曲学院举办“戏曲文化传播与产业发展论坛”。此次论坛由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系承办,《四川戏剧》杂志协办。来自京内外、院内外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本论坛。

巴图院长致开幕辞。他指出,国家出台《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等系列文件大力扶持戏曲,在《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中,中央对于文化传承的层级、路径做了非常清晰的概括和表述,并将教育传承放在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第一位,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认识上的突破,使我们在国民教育体系中传承发展戏曲的责任更加重大;学院在文化传承方面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出符合时代和社会需求的高质量戏曲人才,抓质量,抓内涵,这是我们的最大要务,应当坚定不移;学院正在积极探索服务社会、弘扬戏曲文化的有效方法,张火丁赴美国演出获得圆满成功,在中国文化“人格化”走出去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戏曲在海外传播的成功案例,这样的探索仍将继续,学院将继续以“人格化”方式推出戏曲表演、戏曲伴奏等优秀人才,让大家关注、聚焦戏曲艺术教育最高学府的师资队伍;在戏曲文化传播时要兼顾两种戏曲传播的思维,一是尝试跨文化、跨艺术门类的艺术合作与交流,二是回归传统,寻找传统艺术可持续发展的经验,两者非对立,应统筹,前者是传播的桥梁,后者是可传播的价值。

上午的主题发言环节由中国戏曲学院舞台美术系教授、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长曹林主持。中国对外文化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张宇介绍了张火丁赴美演出 “人格化”传播模式。通过张火丁,西方观众认识了中国京剧的博大精深,通过《纽约时报》等美国主流媒体对张火丁人格化艺术形象大篇幅的报道,西方国家高密度的重视到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文化格局中的重要角色。今后的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要提倡“人格化”走出去的方式。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傅谨就张火丁赴美演出与戏曲的对外传播做主题发言,提出传播传统文化需要以精粹为内容,以国家文化战略投入为基础,以“人格化”传播为模式,要开阔国际化视野,将戏曲艺术放在国际市场上去定位和了解,用国际通用的语言来沟通和交流。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金元浦认为,中国戏曲是在文化多样性的世界大潮中留下来的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之一,是人类集体记忆载体的文化符号、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性知识以及文化传承的历史流传物,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从当代世界全球文化演变的阶段性特征来看,中国戏曲艺术的对外传播要解决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沟通、共融的问题。前中央电视台副总编辑、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总监张华山从中国戏曲的历史地位、传播继承现状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三个层面解读当今环境下的戏曲传播,提出人才培养是戏曲艺术传承发展的关键。

11月6日下午的戏曲文化传播及普及主题论坛环节,由四川省戏剧家协会荣誉主席严福昌主持。四川省戏剧家协会荣誉主席廖全京、中国戏曲学院教务处处长张尧、重庆市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室主任周津菁、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张朝霞分别就校园戏曲发展现状、戏曲艺术对外传播人才培养与需求、实验川剧创作探索、戏曲产业发展中应用OSMU模式等做了主题发言。其后的戏曲与文化创意产业主题环节由《北京文化创意》杂志主编陈秋淮主持。中央党校的范玉刚教授做了《提升戏曲的社会影响力必须尊重艺术发展规律》的主题发言。北京新国戏文化创意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吕固亮、北京川川文化公司联合创始人蒲元彬从各自商业实践的角度介绍了民营资本、移动互联网与戏曲文化的跨界融合理念。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研究员孙红侠对戏曲传播与媒介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辩证的反思。

11月7日上午举行了本论坛的两个分会场会议。“互联网+与戏曲传播”圆桌会议由学院信息网络中心主任岳从远主持,来自北京交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以及成都兰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专家及企业家就戏曲传播与互联网结合的价值意义、方式方法进行了交流对话。“当代媒介语境下的戏曲传播”圆桌会议由学院国际文化交流系副主任刘珺主持。学院新媒体艺术系主任谭铁志教授、《华西都市报》、《华府邮报》、《四川戏剧》等与会专家就新时代媒介发展特点对戏曲传播的影响这一主题进行了交流。最后,傅谨教授为此次论坛作了学术总结。

本次论坛为戏曲艺术本体与戏曲艺术传播、国有文化企业与民营社会资本、传统文化艺术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之间搭建交流对话平台,体现了中国戏曲学院作为中国戏曲教育的最高学府,始终坚守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对戏曲文化的传播弘扬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