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中国高端戏曲人才培养的摇篮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栏目导航
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京剧流派的传承与创新——第七届京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5月19日至5月21日,由我院举办的“京剧流派的传承与创新——第七届京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隆重召开。

来自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以及美国、德国、日本、丹麦、加拿大等海内外的戏曲专家学者、表演艺术家、院团管理者及社会各界京剧爱好者100余人参加了会议,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巴图、副院长冉常建出席会议开幕式,龚裕书记致闭幕词。

巴院长在大会开幕式致词中指出,学院从2005年5月开始陆续成功举办了六届京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全面研究探讨“京剧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京剧与中国文化传统”“京剧与现代中国社会”“京剧表演理论体系建构”“梅兰芳与京剧的传播”“京剧的文学、音乐与表演”,聚焦戏曲现象,引领学术热点,成为戏曲界一个重要学术品牌。振兴戏曲艺术,必须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百花齐放就是要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支持不同剧种、不同流派竞相发展,保持戏曲艺术的丰富性、多样性,推陈出新就是扬弃继承、转化创新,处理好“陈”和“新”的关系,做到陈中有新、新不离陈,推动戏曲艺术传承发展。本届议题“流派的传承与创新”,是戏曲事业发展的永恒话题,是国家戏曲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戏曲面向未来发展的必答课题:建国后近70年有无新流派?如何培育流派传承与创新的环境?在全国学校教育体系中,流派人才培育的位置、规格、规律等问题都需要深入的研究。

冉常建副院长认为京剧流派的诞生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流派的传承与创新是充满辩证的话题,把握了辩证法就是把握了传承与创新的最佳结合点。

在大会主题发言中,武汉大学邹元江教授的《对京剧流派传承与创新问题的反思》,从词源学方面探讨了“流”“派”“流派”的概念,并分析了流派传承的自限与陷人、流派传承的拜师与私淑、流派的传承与非传承性、流派传承的损与益、流派传承的常态与畸形、流派传承的先天性与后天性、流派传承的易与不易。美国波士顿大学叶凯蒂教授的《舞蹈,梅派艺术与二十世纪》从梅兰芳的兰花指切入,以全新的视角、宽广的视野,披露了许多学界不知道的新资料,展现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探讨了20世纪中国京剧的演变革新与现代化,并说“舞蹈进入京剧是时代的变化,是20世纪京剧发生的深刻变化里最有内涵的一部分”。中国戏曲学院颜全毅教授在《伶党、菊选与京剧流派》中指出“伶党之争和菊选都是京剧流派产生前有意思的先声现象,值得关注和研究。”并说:“京剧流派的蔚然风行,脱离不开商业基础和社会环境。特别是经济基础决定的艺术上层建筑,是一个不能不说的话题。”荀派传人孙毓敏先生在发言中说希望已经具有鲜明风格的艺术家完全可以以流派命名。

大会以“20世纪50年代之后的京剧新流派”“京剧流派与音乐”“京剧旦行各流派的形成与特色”“从谭鑫培到京剧生行各流派”“京剧净行、老旦、丑行的流派形成与发展”五个板块进行了分组讨论,与会专家学者的话题集中于“流派的美学范畴”“流派的文化内涵”等总体理论探讨,以及对“奎派”“梅派”“程派”“谭派”“余派”“马派”等具体派别特色的分析及其传承路径的梳理,又有对1949年以后出现的具有个人鲜明风格的京剧表演艺术家的艺术成就及其能否称为流派的深入探讨,更指出了京剧流派传承的困境及其解决对策。专家学者有激烈的争论,有火花的碰撞,更有学术观点的相互启迪和学术思想的不断提升。

傅谨教授在总结发言中阐述了自己对流派的认识,强调成为流派要有代表剧目,但不一定要有新剧目;要有广泛的传播,但并不一定要有传人;要有卓越成就,更要有鲜明风格。风格独异的核心是唱腔独特,这是艺术上的标准;还有非艺术的标准,就是要得到观众和行家的认可。傅老师认为政治上反对个人主义、演剧体制上名角中心制的改变以及设备和演出市场的因素,是1949年以后出现新流派比较艰难的主要原因,并指出京剧流派创新需要解决三个问题:解放思想,强调杰出艺术家的地位;机制创新,围绕主要演员进行创作;活跃市场,要经常性演出。

龚裕书记致闭幕词,他从哲学、社会学、文化学和国家政策等多个角度对本次大会召开的意义和价值进行了总结和肯定。“此次研讨会为流派传承与创新的实践提供了最为坚强的理论支撑”,龚书记说,“理论上清醒,实践上才会坚定”。

巴图院长致开幕词

部分专家发言

傅谨教授做学术总结

冉常建副院长主持会议

龚裕书记致闭幕辞

 

大会主会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