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中国高端戏曲人才培养的摇篮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栏目导航
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我院承办的“中国文化遗产日”系列演出、学术活动拉开帷幕

由文化部主办、我院承办的“中国文化遗产日”十周年系列演出、学术活动于5月24日拉开帷幕。

此次活动涵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剧种经典折子戏专场”、越剧《追鱼》、《牡丹亭》、越剧经典折子戏专场,豫剧《朱丽小姐》、京剧《生死恨》等演出以及学术研讨活动“全国非遗剧种——越剧艺术研讨会”。

学院针对此次系列活动于5月24日上午召开了新闻发布会,邀请京内外二十多家媒体进行了相关报道。我院巴图院长、文化部非遗司管理处荣书琴处长出席了会议。我院宣传部部长冯海荣、教务处处长张尧以及我院部分师生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由表演系主任王绍军主持。

会上,巴图院长向媒体介绍了中国戏曲学院与“非遗”事业的渊源和联系,以及承办此次活动的初衷。他指出,2001年“昆曲艺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此拉开了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序幕。2005年12月22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今年,恰逢“中国文化遗产日”十周年,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时间节点。中国戏曲学院与“非遗”事业有着深厚的渊源,学院65年的办学历史,始终将京剧、昆曲作为龙头专业,这两个剧种先后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不仅如此,2009年以地方剧种教学为主体的表演系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戏曲学院正式将地方剧种纳到入本科与研究生的教学体系中。截至目前,中国戏曲学院的多剧种办学已经拓展到包括4个世界级“非遗”和14个国家级“非遗”在内的18个剧种。这一举措,使“非遗”剧种人才无论是在学历层次还是在综合能力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并且建构起了“非遗”剧种人才培养从中专、大专,到本科、研究生的梯次结构,完善了地方剧种人才培养体系,有力地推动了“非遗”剧种的传承与保护。2014年3月,北京市与文化部更是把中国戏曲学院纳入到了“非遗传承”与人才培养的整体规划中,由此将更好地推动“非遗”及戏曲事业的发展。

巴院长进一步指出,此次活动是继去年由文化部非遗司主办,中国戏曲学院、中国戏曲表演学会承办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剧种传承与保护学术研讨会”之后的又一盛会。借助“中国文化遗产日”这个平台,我们将向全社会汇报我院地方剧种办学的成果,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进大家对“非遗”事业的认识和了解,助推“非遗”剧种的传承与保护。同时,此次系列演出活动将秉持着“高雅艺术进校园”的精神,邀请更多北京高校的青年学生进行观摩,将“非遗”的种子播撒到青年学生中去,使更多的人参与到“非遗”事业,乃至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中来。

会上,文化部非遗司荣书琴处长详细介绍了“文化遗产日”的由来及历年开展纪念活动的情况。荣处长指出,今年是“中国文化遗产日”十周年,也是《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出台十周年,文化部将举办各种活动,庆祝这个文化的节日。中国戏曲学院承办的此次系列演出活动是十周年庆典活动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请大家予以关注和宣传。

王绍军主任对此次活动的演出及学术活动详情进行了全面、细致的介绍。

5月24日晚,我院承办的“中国文化遗产日”十周年系列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剧种经典折子戏专场”在长安大戏院闪亮登场。文化部非遗司副司长马盛德、我院党委书记龚裕、院长巴图与我院部分师生以及广大观众观看了演出。整台演出既包含了京剧、昆曲、藏戏、粤剧四个世界级非遗剧种,还囊括了秦腔、豫剧、黄梅戏三个国家级非遗剧种;既有耳熟能详的经典京剧剧目《赤桑镇》,还有平时在北京舞台上难得一见的藏戏《嘱咐寻王》;既有脍炙人口的黄梅戏《天仙配》选段,又有书画与演唱并重的新编豫剧《风流才子》等等,可谓精彩纷呈、百花齐放,将戏曲艺术的博大精深、多姿多彩展现的淋漓尽致。整台演出高潮迭起,观众们更是热情高涨。

接下来,我院还将为首都观众献上越剧《追鱼》、《牡丹亭》、越剧经典折子戏专场,豫剧《朱丽小姐》、京剧《生死恨》等演出,共同组成“中国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