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宋飞:关于戏曲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及其高端人才培养的建议(艺术教育 2020-07-14)

【编者按】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我国走过了15个春秋,这一旨在培养艺术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举措,不仅成为中国艺术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而且深刻地影响了艺术专业高端人才的培养模式和评价范式。2020年,在回望、总结艺术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斐然成果和宝贵经验之时,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专家、学者从宏观发展和现实需求等角度提出了创建艺术博士学位的必要性。本期我们邀约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宋飞、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王宜文、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潘长学等,分别从戏剧、戏曲、影视传媒、艺术设计方面回顾该专业领域15年来的艺术专业学位建设成果及问题,进而对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做出展望。

【宋飞】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二胡学会会长,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

中国戏曲学院自2005年招收艺术专业硕士至今,涉及戏曲、音乐、舞蹈三个领域的18个专业方向,累计培养了883位艺术硕士。就学院艺术硕士的人才培养来说,戏曲艺术专业实践人才的培养以打造高端艺术人才为目标,以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因其特色鲜明而形成了自身的独特性。在教学中重视实践,充分运用产学研转化成果孵化研究生实践平台,深化不同专业和不同学科方向研究生之间的实践交流,拓展研究生在多个艺术领域的研究和探索,进而形成了自身的教学特点。其中,比较有特色的是“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包括“研究生跨系部联合创作剧目”和“研究生观剧评戏”这两个品牌项目。

一、戏曲艺术专业实践人才培养的独特性与实践性

“研究生跨系部联合创作剧目”项目在实际操作中基于戏曲艺术本身的综合性,由各个系的研究生共同创作一台戏。创作过程涉及编剧、导演、音乐、舞美等多个专业。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研究生还有跨行、跨专业的锻炼机会。例如,舞美系的学生担当制作人、导演系的学生创作剧本。总之,这样一个实践平台打破了单一艺术硕士培养的专业界限。学生跨领域进行交流和创作,涉猎多个专业领域知识,对舞台创作进行重新定位。该项目实地应用并检验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及舞台理论知识,有助于提升其创作和表演的综合水平。

这是一个研究生关注度很高并且积极参与的项目,每年都有十几个项目进行申报。这个数字相对于在校300人的研究生规模还是比较大的。每一年度不限定具体的大戏、小戏数量,根据实际答辩评审的情况确定。一般是一年两部大戏,三到五部小戏。2019年增加了戏曲电影。项目完成后,学院会邀请各系的研究生导师一起进行评审。

在项目进行过程中,优秀的编剧、导演、舞美专业的研究生会被不同剧组争抢,专业过硬的本科生也有机会被带进剧组,甚至有本科生因加入项目,最后考上研究生。项目会不断延续或者有新的项目增加,有的学生团队组合有较长时间的延续,这在学生群体中起到良好的专业导向作用,学生的创作氛围非常浓厚。

该项目的资助包括舞美、服装。在资金上,一般大戏资助10万元,小戏资助5万元。所有参与的学生虽然没有劳务费,但是他们的积极性仍然很高,因为在此过程中能够得到很好的实践性和创新性锻炼。在项目的不断推进中,学生们也取得了优异的成果。比如,研究生创作的实验戏曲《青天》,2018年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内地与港澳文化重点交流项目。豫剧《鱼玄机》在第八届黄河戏剧节中荣获剧目铜奖,包揽了11个单项奖,导演系研究生李佳秋荣获导演新人奖。这部戏的演出权于2019年1月正式授予河南豫剧院。黄梅戏《蓝袍先生》经作家陈忠实家人授权,根据同名小说改编而成,荣获第六届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优秀剧目奖,同时授权给合肥演艺股份有限公司。豫剧《王熙凤》成功推出之后,演出权授予了郑州市豫剧院和周口市戏剧研究院。

近5年来,在学院的支持下,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跨系部联合创作的剧目已经累计20部,其中涉及京剧、豫剧、越剧、二人台、昆剧、评剧、晋剧、歌仔戏等多个剧种,还打造了戏曲电影(吕剧)。这些作品形式新颖、腔音多样,并联合社会戏曲艺术团体,辐射到广大戏曲观众,多个剧目实现了产学研艺术成果的转化,参加地方省市级戏曲大赛,远赴海外进行文化展演,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

总的来说,“研究生跨系部联合创作剧目”项目充分调动了中国戏曲学院各个专业领域研究生的创作积极性,同时也赢得了良好的社会评价。在培育戏曲高级人才过程中,学院做到了与社会院团的有效对接与资源共享,学生表现了突出的创作能力,在编剧、导演、音乐、舞美、服装等方面都有着闪光的创新思考与设计,代表了当代戏曲的新生力量。              

“研究生观剧评戏”项目主要是为了搭建研究生艺术评论的平台,引导研究生遵循艺术理论发展规律,提高艺术评论水平,构建集理论学习、艺术创作、艺术批评为一体的艺术实践平台。中国戏曲学院择选各类优秀剧目,组织研究生观戏、评剧,此项活动开展30余次,通过研究生微信公众号推送优秀剧评近700篇,涉及观剧者近900人次。目前,已经有34万余字的剧评。北京各大剧场活跃着学院观摩剧评团的身影,剧评受到广泛认同,得到了社会的关注和好评,有效发挥了研究生在艺术创作理论研究与评论方面的引导作用。

以上这些作为学院戏曲艺术实践人才培养比较有特色的内容,以“宽视野、大舞台”的理念为引导,旨在建立多艺术元素、多艺术领域共创合作的大格局,通过艺术实践不断提高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和整体办学实力。

二、艺术专业高端人才培养的四项建议

关于艺术专业高端人才的培养,笔者提出四项建议,即“四有”。

第一,要有传授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文化艺术领域高端人才的培养,不是在越来越专业化、技能化、精细化的追求中能够培养起来的。我们这个时代期待大师的出现,这就要求为高端人才培养提供更为丰厚的文化滋养,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让这个文化基础更宽厚、更广博。所以,笔者建议在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的倡导下,为高端人才提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其中,涉及戏曲、文学、音乐、美术、舞蹈、书法等多种艺术元素,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体系,作为高端艺术人才培养的通识课程,从而形成对培养当代各个艺术门类具有文化传承力和文化担当力的高端艺术人才的有力支撑。

第二,要有对不同艺术学科前沿成果的了解和交流。在艺术专业研究生教学中,不能仅限于本专业或单一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了解,要打开思路、放宽眼界,建构一个反映、体现多种艺术前沿发展成果的交流互促平台。这应当是一个人文讲堂,更是学术前沿、学科交叉、互通交流的课程空间,能够让研究生了解不同艺术领域的创新成果。艺术的发展是在各个不同艺术领域中不断掀起浪潮,这需要进行引导,让学生在前沿态势和观念上有一定了解、交流甚至交锋,从而激发活力,为新时代高端艺术人才成长提供更好的学习和实践平台。

第三,要有跨领域的联合创作项目。如前文所述,作为综合艺术表演形式的戏曲跨专业合作与创新。实际上,目前不少艺术院校的艺术学习、艺术实践环境都不是单一的。这就像我们的生态环境一样,越是多样化,其生态格局就越好。笔者希望通过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的倡导,推动创新思路的启发,消除艺术领域之间的隔阂,推出一系列跨领域的联合人才培养与创作项目,以此从整体上促进高层次创新型艺术人才的培养。

第四,要有高层次、高水准的艺术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在这方面,笔者赞同诸多专家提出的艺术专业博士层次人才培养的要求。要达到这样一个目标,就要取得更广泛的共识,并且能够提出可行性方案。实际上,对于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无论是从专业发展还是社会需求的角度来看,都已经到了应当且必须将艺术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提上日程的阶段。现代信息社会发展迅猛,这对我们的传统教学提出了很大的挑战,需要在巩固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艺术实践途径,在学院式教学和网络空间中的自主、互动学习之间找到平衡点。有的专家提到对于就业、对于人才培养的终端考量、对于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等,都需要我们去积极地探索、推进。提出这样一个新的目标,实际上就是面向未来,对艺术领域博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积极倡导并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案,艺术专业高端人才的培养才会有更好的前景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