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国戏

中国高端戏曲人才培养的摇篮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媒体国戏
栏目导航
新闻公告
媒体国戏

戏曲学习 给孩子带来了什么( 《现代教育报》2017-05-26 )

本报讯(记者 娄雪)“生旦净末丑,坐念唱打舞。”戏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如今,这一高雅艺术早已飞入许多中小学的校园。尤其是从2014年“高参小”项目实施以来,专业高校、社会机构牵手小学,其中,戏曲进社团、进课程,甚至进校本教材,校园里涌现出不少“小票友”。如今,很多孩子学习戏曲已有两三年时间,他们究竟收获了些什么?
      三年时间
      “门外汉”变身“戏曲咖”
      王靖怡是史家小学分校一名六年级学生,近几日,身边的老师同学们都为她道喜、点赞,在小升初特长生录取中,她以一支昆曲《长生殿·小宴》,取得了相当优异的成绩,被东直门中学录取。
      想到三年前,自己还连戏曲是什么都不知道,完全零基础,靖怡特别感激在昆曲社团的3年学习。2014年,高参小项目启动,史家小学分校与中国戏曲学院结成“对子”,学校成立了戏曲社团。戏曲零基础的靖怡是首批成员之一。
       刚进社团时,柔弱的靖怡没少哭鼻子。指导老师一说她唱腔的问题或是动作不标准时,她就会哭。老师就转变了方法,鼓励她,肯定她的优点,哭鼻子这个问题就不见了。中国戏曲学院的老师还善于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来定制课程,比如先讲诗词歌赋,讲故事,播放视频,让孩子们产生兴趣。靖怡和其他很多孩子一样,慢慢爱上了戏曲,中午时间总是在听曲子,并不由自主地唱起戏来。
       在一次大型汇报演出《游园》时,化好妆穿好戏服候场时,靖怡的肠胃炎突然发作,吐了。特别令老师们感动的是,吐完以后还很难受,但靖怡还是坚持表演完。“曾经那个娇气、爱哭的小女孩不见了。”中国戏曲学院派驻史家小学分校负责人姜芳说。
现在,除了戏曲社团、京剧乐队之外,戏曲课程是史家小学分校一至三年级的必修课,四至六年级的选修课。史家小学分校是中国戏曲学院高参小基地校中最远的一个,但派驻的教师已由去年的12个增至16个。这些老师不仅教孩子们,还带动了一拨教师“戏曲迷”。史家小学分校的不少老师会抽空到戏曲课上观摩,私下还会向孩子们“请教”。不仅如此,戏曲课程还带动了其他学科。数学学科,孩子们依据脸谱设计、学习图形;美术课上,孩子们将戏曲元素引入日常,亲自设计自己的鞋面、帽子、扇子等。
       “泡”在艺术里
       孩子的舞台更大了
       在高参小项目中,不少高校、社会机构与中小学的“牵手”都呈现出各具特色的模式。中国戏曲学院“高参小”工作的基地校有9所,分别是史家小学分校、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小学、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丰台学校、丰台区玉林小学、西罗园学校等。“一校一协议,一校一方案”是中国戏曲学院一直坚持的,学校想上什么课,自己能提供什么资源,就开展什么课。
      在首医大附小,中国戏曲学院共派驻授课教师38名,涉及到戏曲唱腔课、戏曲形体课、戏曲社团、影视社团、民乐社团、戏曲讲座活动等等。除了校本课、社团课之外,观摩课、实习实践课也是高参小培养的重要方式。每学期,要给每个学校举办两期汇报展演,所有课程、所有艺术门类、所有孩子,都在每学期末登台演出。每年,中国戏曲学院为几所基地校的孩子们组织近60场演出,覆盖几万个师生家长、孩子。今年,9所基地校的孩子们就亮相2017年新年戏曲晚会,这是全国最高规格的文艺演出之一。
沈世博是首医大附小2016届毕业生。在学校戏曲课、社团活动的熏陶下,他对戏曲极为热爱,每天曲不离口,大大小小参加了不少演出,去年顺利考入了中国戏曲学院附中。在家长看来,戏曲学习让世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不叫苦叫累,不仅收获了艺术技能,也让孩子更加自信、更能吃苦。
       ■马上就访
       学戏曲 让孩子更会审“美”
       高满洪(史家小学分校校长):当“高参小”实施一年多时,我们就发现,那些学了京剧的孩子们有了明显变化,孩子们变得特别精神、落落大方、说话交流格外文气。后来与高参小的老师们交流,原来,因为戏曲中都有人物刻画,孩子们在表演时,也在领悟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与舞蹈等艺术门类还不同。尤其是京剧,其背后有历史、有故事,让孩子对历史,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艺术对于孩子而言,很重要的一点便是教会孩子审美,只有对美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孩子们才更能显露出“真、善”。而京剧作为国粹,则更有这种影响力。
       有一个小女孩,被老师选中演老旦,但她喜欢装扮漂亮的青衣。她就回家哭着问妈妈,是不是因为自己丑,所以演老旦。后来,老师就开导孩子,不断鼓励她,孩子逐渐投入到角色之中,对老旦产生热爱。她学会了不再以最直观的视觉感受来判断美丑,而是更多地体会文化的力量。
      坚持学戏曲,很多孩子从外在到心理素质、精气神,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学校的一场“梦想秀”活动决赛中,一个学京剧的男孩走上舞台,评委们顿时眼前一亮,私下询问 孩子的特别之处,“感觉这个孩子就是很不一样”。
       高参小 “造血”比“输血”更重要
       姚志强(中国戏曲学院戏曲艺术教育中心主任):美育,不仅是让孩子收获一项技能,更是多一些情怀上的积淀,能以更善良的心态看待世界、以更宽广的情怀对待别人。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通过学习戏曲的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法步,引导孩子们欣赏美、创造美,在理解、实践和体悟的过程中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就从“高参小”项目而言,确实普遍都给小学带来了改变,给孩子们带来了一些收获。但我现在比较关注的是,六年之后,当我们高校和社会机构的“输血功能”完成时,小学的自身“造血”功能有没有建立起来,这很重要。外来的支持必须依靠小学自身的努力和创造,才能结出硕果。
       目前,一些专业的高校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少都设立了教育系,每年也都能有一二十个毕业生走入小学任教。但小学是否开始转变?对于美育的重视程度是否足够?是不是在师范类人才培养中,就尝试解决这一问题,对美育、德育、体育更重视一些,给未来的教师多提供一些这方面课程的培养,而不只是培养出一个纯粹的数学老师、语文老师、地理老师等。如果这些老师具备了一些相关的知识、能力,将来也可以补充美育、德育、体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