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国戏

中国高端戏曲人才培养的摇篮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媒体国戏
栏目导航
新闻公告
媒体国戏

穿街坊艺苑 品文化基因(《经济日报》2017-03-17 )

阅读提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春天到来了。”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就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提出了具体意见,引发了各地各部门的热烈反响。

传承传统文化,到底是在传承什么?答曰“精神”二字。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近日,《经济日报》记者走访文化重镇北京,体验一线的文化传承,感受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和神韵。

工匠精神

一场大雪让北京迎来了倒春寒,望望窗外的积雪,72岁的罗焕文整整头上的帽子,仍然决定搭车去一趟廊坊。他的目的只有一个,买竹子。“竹子,非5年以上的不买,太嫩的不行,纹理要顺,竹尖儿要长。”罗焕文告诉记者,要买到这样的竹子,市内没有,得去河北。

“现在买竹子,是给后年预备着,阴干一两年的竹子做起风筝骨架才好用、结实。”罗焕文从随身的布兜里掏出一只盒子打开,取出5个“布片子”,几下拼成一只风筝。他举着这只沙燕儿风筝,脸上带着微微自豪的笑意说道:“我扎的风筝,你尽管放,只要不被树枝挂住,放个20年没一点儿问题。”

做风筝,里头的学问太多啦!罗焕文把风筝翻个面儿,指着背后的骨架说,“你用手捋捋这些竹条儿,怎么都不会扎到刺儿。从挑竹子、劈竹子、铲竹子、磨竹子,再到具体的烤弯儿、粘竹管儿、勒线,到最后扎好整个架子,其中的工序太多了,每一项都不能有丝毫马虎”。

再看正面,放风筝是在室外,风筝的颜色要经得起阳光的“检验”。“阳光一照,颜色非得透亮、均匀才行。你看这个沙燕儿胸前部分,光是颜色就至少得上3遍。其他地方就更费时间了,必须得一遍一遍地描才行。”罗焕文把风筝举过头顶,边观察透光情况边说道。

软软的竹条、薄薄的丝绸,咱老祖宗留下的风筝看似单薄,却最结实。“多大风都吹不坏,这里头有智慧,”罗焕文将风筝立起来,正对着记者说道:“你看,风筝两侧翅膀中间都扎出了凹陷,这样一来,风筝中间受风、两侧泄风,怎么都吹不坏。为了带着方便,咱们的老式风筝都可拆卸,简单一装就能放,你别担心风筝散架,风越大顶得越紧,接头处越严实。”

扎、糊、画、放,要想做好一只风筝,即便是罗焕文这样的民间工艺大师,也需要一两个月,甚至更久的时间。看着这只活灵活现的沙燕儿,记者实在没想到,看似简单的一只风筝,背后竟然蕴藏着如此之多的学问,凝聚着超乎想象的耐心。

工匠精神,不就是如此吗?对每一个细节都不遗余力地精雕细琢、追求完美。然而,近年来,作为制造大国,中国产品的形象却令人不满,粗制滥造、假冒伪劣层出不穷。因此,不少的声音认为“中国缺乏工匠精神”,我们应该向瑞士手表、德国厨具、日本电器学习。然而,当我们稍加回头,向传统文化望一望就会发现,即便是一只小小的风筝,也足以涵盖工匠精神的要义。

古往今来,中华文明留下了太多的工艺品种,无论是扎糊画放,还是雕刻编织,每一项都承载着最为深刻的工匠精神,每一位老艺人都无愧于工匠精神的代言人。如果人人都能找回文化深处的自信,重拾前辈的精神,那么,制造强国的辉煌必然指日可待。

德高于艺

2月20日,是中国戏曲学院开学的日子。前一天,记者来到这里,见到不少学生正推着大箱子返回校园。走在校院里,常有学生停下脚步,向记者恭敬地说一声“老师好”。

听到记者的意外收获,中国戏曲学院党委书记龚裕笑着说道:“这不稀奇,我们学校的学生只要看到年纪比他们大的长者,无论认不认识,都会说‘老师好’。天天耳濡目染,学生们是受到了戏曲这种传统文化所蕴含传统美德的影响。”

“未曾唱戏,先看做人。人不行的,台上一定站不住。”中国戏曲学院京剧系主任舒桐说,京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自古就有着“高台教化”的功能,旧时的老百姓学做人、学做事,甚至学知识,很多都是靠着看戏完成的。“你看那秦桧,画着白脸一出来,人们就知道,这人品德不好,不能学。仁义礼智信,京剧里都有。”舒桐说。

戏曲和所有的传统文化一样,传承依靠的是人。如果一位声名狼藉的演员站在台上唱岳飞,他的扮相再精、唱腔再美,恐怕也难以获得共鸣。对于戏曲演员而言,其人格魅力对戏迷总是有着强大的感染力。

以几乎是当下最有票房号召力的京剧演员张火丁为例,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王德威在听完张火丁纽约演出后说道:一个演员的魅力在于她身上能引起共鸣的人格,而这种人格会跨越语言、国度、文化,向观众施展魔法。

目前,张火丁任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们对她有着更直观的了解。“我用‘静、净’二字来形容张火丁,她总是心无旁骛地对艺术孜孜以求,远离一切与艺术无关的事情,包括各种荣誉。”龚裕说。“张火丁老师平时说话极少,她仿佛就生活在戏里。只要她一上场,观众们都跟着她哭跟着她笑。但是她教学生的时候却毫无保留,话也多了起来,一个坐姿都会指导半天。”中国戏曲学院京剧系大四学生赵倩告诉记者。

毫无疑问,中国戏曲艺术传承着中华文化基因,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都可以在戏曲故事中觅得踪迹,而成日沉迷其中的表演者更是有着深刻的体验。“我们的校训有两句:德艺双馨、继往开来。老师,作为戏曲的传承者,一定要有良好的道德威望,一定要担起立德树人的职责。有时,传德甚至重于传艺。”龚裕说。

在这样的氛围成长起来的赵倩深有感触:“我永远忘不了大一入学的第一节课,主教老师对我们说:‘你们有学习的机会不容易,大学四年,不仅要追求专业上的提升,更要实现人格上的提升’。”对于赵倩而言,尊师重道、耐心坚持、团结协作的精神已经融在了她的血液里。

家国情怀

假设时光倒流76年,人们会惊讶地看到视舞台为生命的梅兰芳居然留起了胡须。“日本人蛮不讲理,硬要我出来唱戏,那么,坐牢、杀头,也只好由他。”为了不给日本人和汉奸卖国贼演出,他决定留蓄胡子,罢歌罢舞,这就是梅兰芳先生蓄须明志的故事。

这也难怪,听过了岳飞戏、包公戏、杨家将戏,谁人还能不懂家国情怀、优秀品格、善良人性,谁人还能分辨不出是与非、善与恶、忠与奸的区别?一部好戏总是思想深刻、精神充盈,能够让观众明白做人的道理、领悟真善美的内涵,往往可以影响很多人,甚至影响一个地方的生活形态和社会风俗。

2015年6月,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中国戏曲学院京剧系在梅兰芳大剧院上演梅派爱国戏《生死恨》《战金山》等剧。这些剧目都是抗战初期梅兰芳所编排的含有抗敌意义的新戏。

“排演此剧的过程是对我们师生一次形象的爱国主义教育。”龚裕说,《生死恨》中有一句经典台词,振聋发聩、掷地有声,令人无法忘怀:“宁为鞭下鬼,不做外人奴!”梅先生的爱国举动,这种发自内心的呐喊、坚决抵抗外侮的民族气节正是我们要继承、传播、弘扬的民族正能量!作为新时期的京剧人,我们应该永远记住梨园前辈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将这种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精神传承下去,并通过优秀的民族艺术作品来激励影响更多国人。

这种家国情怀最早可追溯到京剧创立的奠基人,被誉为老生“三鼎甲”之一的程长庚先生。“在动乱年代,程长庚先生只唱那些精忠报国的戏,他在演出时,甚至不许台下观众喝彩,在唱腔设计上也极少使用复杂的声腔,这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让观众们更好地体会戏背后的家国情怀。”龚裕说。

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最动人的篇章。在我们世代传承的优秀文化之中,家国情怀被各种载体呈现,被不同形式演绎。如今,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加需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来振奋民族精神。

敢于担当

“奶奶,你看,这里有泥人儿,这里有风筝。奶奶,快来,这里还有,全是红纸剪的大公鸡,真漂亮!”在北京市方庄地区群星路的一处地下人防工程空间内,一个小朋友激动地发现了另一片天地。

推开朱红的大门,走下陡峭的楼梯,两侧镂空的剪纸将人带入了一条民间文化的小径。这处并不宽敞的地下空间不断地给观者带来惊喜,剪纸、书法、绘画、泥人、风筝、篆刻、编织、布艺……每当疑无路之时,总会有新的艺术天地赫然呈现。

“2014年,我们投资120万元,将这处人防工程利用起来,改造成为方庄民间艺术馆。”北京市丰台区方庄街道办事处主任赵长河告诉记者,艺术馆建起来之后,他们访遍辖区,将拥有一技之长的传统文化传承者全部请来,给他们提供展览作品、展示技艺之处。同时,免费开放艺术馆,开办公益课程,义务向社区居民传授传统文化。

北京“巧娘”顾小玲拥有一身剪纸的好本领,“跟我们小时候相比,现在剪纸的氛围越来越淡了,我们这些做剪纸的就得继承这些传统文化,让年轻人了解剪纸、爱上剪纸”。顾小玲告诉记者,她在幼儿园、小学、中学、社区里都曾教过剪纸。“在幼儿园小班教课的时候,我就让小娃娃们撕纸,先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在二十四节气等传统日子的时候,我就带着大家做不同的传统工艺,比如春节剪窗花、端午折缯子……”

“中国的传统文化太有魅力了,今年春节我到埃及去参加中国春节庙会,免费教传统手工艺,外国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我带去的材料一会儿就用光了。”说到激动处,顾小玲手舞足蹈。

文化属于人民。只有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传统文化才有生命力。只有在基层扎了根生了芽,文化才能长出蓬勃之势。在方庄民间艺术馆的支持下,传统文化生生不息地传承开来。“这是我最早的学生王秀勉,如今,她也成了咱们艺术馆的老师,甚至她的学生有的也开始开班授课了。”顾小玲指着另一位民间手工艺者向记者介绍道。

毋庸讳言,在大多数情况下,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一件“无利可图”的事情,它离不开国家的政策,地方的支持,更离不开一位位传承者的担当和坚守。

对此,年纪轻轻的赵倩已经有了深刻的体会。“京剧是一门古老的行当,靠它赚不了多少钱。既然选择这行,就要有一定的担当。时代不断变化,有些事情总要有人去做,既然京剧选择了我,我就必须耐得住清贫和寂寞。老师总是告诉我,戏比天大,当你长成参天大树之时,就能为更多的后来人遮阴避凉。”赵倩说。

左图 中国戏曲学院京剧系学生赵倩(右)正在和同学排练京剧《红桃山》。 李 哲摄

右图 国家大剧院展出的中国传统舞台服装,传统文化的意蕴在布景和服装的精心搭配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李 哲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