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研究成果

近年我院教师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达13项,如张尧的“人才强教”中青年骨干教师(重点项目)-京剧剧目教学法、曹林的“人体艺术与人性文化研究”、林一的“中国传统艺术的全球传播战略”(2007-2010)、胡叠的“翁偶虹剧作研究”、李世英的“中国戏曲艺术思想发展史研究”、赵建伟的“中国古典戏曲概念范畴的文化阐释”(市社科计划重点项目)、傅谨的“21世纪初北京戏剧发展研究”、颜全毅的“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海震的“声腔剧种音乐综合研究”、陈亚琴的“中国传统戏曲资料的抢救与整理”、李荣森的“中国传统戏曲服装制作工艺数据库”、韩波的“戏剧舞台虚拟投影设计制作及教学方法”、于少非的“《舞台虚拟导演创作系统》软件研发”等。

从2002年至2010年,全院共出版学术著作、自编教材、创作作品集等百余种,取得大量的学术成果,如傅谨老师的《我们如何失去了瓯剧》(论文)、《京剧崛起与中国文化传统的近代转型》(论文)、《京剧学前沿》(论文集)、《薪火相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杜长胜老师的《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戏曲人才培养模式》(论文)、《京剧艺术的百年积淀与京剧学学科建设》(论文)、《WTO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论文)、《纪念·继承·继往开来——京剧科班富连成社创办100周年》、《京剧与中国文化传统(上下册)》(论文集);海震老师的《长江戏曲》(专著)、《戏曲音乐史》(专著)、《音乐与戏剧表演》(教材)、《稀见乐谱中的早期京剧唱腔——清抄本西皮腔工尺谱研究》(论文);谢柏梁老师的《中国当代戏曲文学史》、《中华戏曲文化学》、《世界古典悲剧史》;曹林老师的《从魏晋风度谈陶艺设计》、《利用资源优势 建设新兴学科──关于新媒体艺术专业的几点设想》、专著《装饰艺术源流》等。同时还承担了省部级、北京市等重点科研项目,如“21世纪初的北京戏剧”(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中国当代戏剧发展研究”(国家艺术科学)、“京剧学研究”(市教委)、“戏剧教育历史与现状研究”(北京市)、“中国京剧教学与研究数字资源工程建设(一期)”(财政部)、“文化产业与意识形态研究”(北京市)、“戏曲音乐理论课建设与改革”(北京市教委)、“音乐学学科建设”(北京市教委)、“戏曲音乐数据库建设”(北京市教委)、“京城戏曲与中华文化”(北京市人事局)、“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戏曲文学创作与科研项目负责人”(北京市教委)、“中国京昆艺术家系列评传”(北京市教委)、“人体艺术与人性文化”( 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2005国家年度科研项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艺术经营与管理研究”( 北京市教委“教育教学面上项目”)、 “传统戏曲舞台装饰图像研究”( 北京市教委“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青年骨干专项资助”)、 “京剧化妆艺术特色资源包建设”( 北京市教委科研项目)、“中国传统戏曲服饰研究”(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社科计划面上项目)等。

这些科研、创作成果有力地支持了学科专业建设,极大的促进了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我院的科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